科普知识我们的地球
2023/3/12 来源:不详白癞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news/a_9448705.html
贺俊杰/文
今天电视上报道了我们的地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温度升高,突破了历史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热浪滚滚,灾害频发,怎么办啊?
今天我想讲一下我们的地球,以及一些与地球方面相关的知识。
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归纳了这篇文章,也可以说供大家参考阅读。
我们从地球开始。我们的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我们称其为“地月系统”。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傅科摆试验),证明地球的自转。
什么是傅科摆试验?由于地球的自转,傅科摆摆动方向的变化,是由于观察者所在的地球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结果,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相对运动现象。
为了证明地球在自转,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于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傅科摆由此而得名。
实验在法国巴黎先贤祠最高的圆顶下方进行,摆长67米,摆锤重28公斤,悬挂点经过特殊设计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
这种摆惯性和动量大,因而基本不受地球自转影响而自行摆动,并且摆动时间很长。
在傅科摆试验中,人们看到,摆动过程中摆动平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摆动方向不断变化。
分析这种现象,摆在摆动平面方向上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按照惯性定律,摆动的空间方向不会改变,因而可知,这种摆动方向的变化,是由于观察者所在的地球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结果,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相对运动现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是在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公转周期为一恒星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黄赤交角)为23°27′。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即岁差和章动、极移和黄赤交角变化。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
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
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
中国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
这项工作比阿拉伯人的类似工作约早年。
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
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
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
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
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
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
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
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是个等位面。
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
什么是“固体潮”?
是指在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下,固体地球产生的周期性形变的现象。
用精密仪器可以观测到地球的固体表层也有和海洋潮汐相似的周期性升降现象,陆地表面的升降幅度因此可达7~15cm。
当存在固体潮时,某一观测点的铅垂线方向和地面的倾斜会发生相应变化,但变幅不大,仅有千分之几秒角度。
固体潮的存在说明固体地球具有一定的弹性,固体潮就是弹性地球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弹性变形。
三、地球质量和重力加速度
地球的质量为5.×l克,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的。
地球质量的确定提供了测定其他天体质量的依据。从地球的质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2克/厘米3。
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
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伽(厘米/秒2),两极处为.2伽。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重力异常同地质构造和矿床有关。
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最大的可达十分之几毫伽。
四、地球的构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
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磁场(theearthmagneticfield)是指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
偶极型,近似于把一个磁铁棒放到地球中心,地磁北(N)极处于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S)极处于地理北极附近。磁极与地理极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
地球磁场属于电磁场,是通过外核的电子随地球自转的电流效应(近似于电生磁)产生的磁场。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
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
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
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中国登山队年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13米)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
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
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
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
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
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
年伟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
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大陆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
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
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
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
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
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
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
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
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
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五、地球起源和演化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
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
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
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
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
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
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
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
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
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六,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科学家对未来地球演化的预测,有这样几种可能性:
01,地球与另一颗行星发生毁灭性碰撞;
02,超级火山将使地球上60%的人口消失;
03,未来将出现持续0.25亿年的冰河时期;
04,超级大地震,致使地球整个大变化,人类将无法生存;
05,像40亿年前,地球上潮汐事件的频率是现今的0倍,经常以英里/小时的速度席卷而来,甚至这种极具破坏性的潮汐还能够深入内陆地区,对陆地造成更大的损害;
06,地球内部有害气体的喷发,使的地球大气产生变化,地表温度升高,动植物将无法生存。
除此之外,我们的地球还可能面临着更多不可预知的灾难……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地球。
第一是保护好我们的海洋;
比如不向大海里排污水和有害物质。
第二是保护好我们的大气层;不要向空气中排废气。
第三是保护好大地的土壤层;
第四是保护好地球水层;
第五是保护好岩石层;
第六是最重要的保护好地球的生物圈。
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大家行动起来,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的地球:空气更清新、大海更蓝、草地更绿、雪山结晶、森林茂盛、雨林充沛、鸟语花香、五谷丰登、人们其乐融融!幸福祥和!
贺俊杰/文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