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开讲中国人的生命与文学有力的文

2022/11/3 来源:不详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实习生李心月

10月17日(周日)下午15:30,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四川省图书馆协办的“天府文艺讲坛”,在四川省图书馆开讲。作为该讲坛首场主讲嘉宾,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李敬泽,亮相四川省图书馆第一学术厅,开启一场名为《唐僧、山水、喜鹊与腔调——谈谈中国人的生命与文学》的文艺演讲。在讲座中,李敬泽从自己丰富的阅读经验和缜密思考出发,结合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与花鸟娱情,剖析中国人的生命观与文学观。

摄影:李强

孙悟空走的是云路唐僧走的是地上的本路

云路虽好,但要取得真理,必须走本路

唐僧、山水、喜鹊、腔调,这四个概念,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内在逻辑?且听李敬泽慢慢讲来。他首先讲到“唐僧”。这个人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李敬泽也是从少年时代就开始读《西游记》,直到最近再次重读,他对这个人物乃至整个《西游记》又有了诸多新的感悟。比如,他注意到,不管其他人物如何,唐僧其实从头至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他不是神,也不是动物,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孜孜不倦寻找真理的人。跟其他被神化的小说形象不同,唐僧满身是伤病,是苦的。小时候的李敬泽读《西游记》,曾经很疑惑,“书中这么多麻烦难道不都是自找的吗?去远方取几本书,孙悟空一个跟斗翻过去就到了地方,取了就是,干嘛还费那么多劲,一步一步走那么远的路?”但是后来李敬泽在阅读中发现有这样一个说法,“孙悟空走的是云路”。这启发了李敬泽,“跟孙悟空走的云路不同,唐僧走的是地上的路,是本路。云路虽然有其优点,但很多时候,要取得真理,必须走艰苦的地上的路,不能云来云去。我从小就开始读《西游记》,直到现在断断续续还在读,但只有读到这儿,我觉得我才算真正读懂一点《西游记》了。”由《西游记》,李敬泽上溯到他阅读《大唐西域记》的感受,“这简直可称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荒野求生记。”

摄影:李强

经过一番论述,李敬泽又把话题转移到“山水”和“山水观”上。在他看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山水观,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总是一团和谐的。某个社会时期人们的山水观,跟当时的具体的社会历史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的演进,会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感觉结构。比如,经过安史之乱的杜甫,来到成都之后,他对自然的感觉结构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对“山水”的一番洞见分享之后,李敬泽谈到“喜鹊”。在李敬泽家窗口外,来了三窝喜鹊。他为此买了望远镜,每天早晨洗完脸刷完牙就开始“偷窥”这些芳邻。“我与这三窝喜鹊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这三窝喜鹊之间的复杂关系,我觉得我非常了解。甚至我都准备以‘三窝演义’为主题写文章。”

摄影:李强

学会以一个陌生人的眼光重新看自己,看这个世界

把熟悉的世界用新鲜的语言表达出来

由此李敬泽感慨,今天的现代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跟古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似乎发生了一个对调。“古人对远方的荒野高度陌生,对近处熟悉。我们现代人对远方不感到陌生,什么事儿在网上一搜就知道了。但却对身边的细节熟视无睹。我们现在失去的是,与周围切近的事物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有些事物,我们太熟悉,太熟视无睹,反而失去了感知的能力。我觉得文学,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始终保持一种陌生的腔调,以一个陌生人的眼光重新看自己,看这个世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努力把熟悉的世界,用新鲜、陌生的语言表达出来。”

李敬泽提到,“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对于远方也许是熟悉的,但其实这种熟悉很多时候也是幻觉。显而易见的是,我们对眼前的身边的世界已经非常陌生了。很多人很熟悉火星,但却不熟悉自己家门口的那棵树。我们应该把我们因熟视无睹而失去感知能力的事物,重新变成我们观察的对象。保持激情,保持好奇,世界在我们眼前永远是新的。从这个意义上,在我们当下这个时代,文学绝不是没事儿可做,而是依然有广阔的天地。“我们的文学从业者需要用自己有力的书写,帮助我们帮助我们每一个读者每一个人,来确立、拓展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知觉、感觉。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个宽阔的、敏锐的、有力的知觉结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6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