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两个幕后资本大佬的事只能说这么多
2022/9/29 来源:不详北京儿童医院痤疮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78712.html
作者
良叔
来源
良大师
(ID:liang_da_shi)
个人ye(不闲聊)
如果没有彭于晏,吃瓜群众们大概永远没有机会认识这个资本大佬:高瓴资本的张磊。
年,一个消息在网上蔓延。
由于这个八卦太过狗血,以至于整个投资圈都在颤抖。
随后彭于晏工作室官宣:这消息纯属胡扯八道。
而张磊则淡然的多,用一条朋友圈作为回应。
而图中的简笔画,来自张磊的太太之手。
大佬们的处事手法确实高超一丢,要么于无声处听惊雷,要么在惊雷中聊浮生。
而此事不久,彭于晏在宣传《邪不压正》的发布会时,和李冰冰抢C位,又闹出了幺蛾子。
当时有个现场画面,抢C位成功后的彭于晏旁边,坐的是百年不老松的许晴。
而此时的许晴,正在和另一位中国资本大佬闹出传言,这位大佬就是红杉资本的沈南鹏。
两段八卦虽然都被双方极力辟谣,但也把沈南鹏和张磊推到了公众的视野。
然而在商界,这两位早已是叱咤风云的大拿。
毫不夸张的说,沈南鹏和张磊两个人投资的公司,几乎涵盖了你所有能听说的互联网公司,阿里、腾讯、百度、今日头条、滴滴、美团、京东、摩拜、大众点评、、拼多多......
远的不说,就说这几天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小鹏汽车,红杉和高瓴也是幕后投资人。
沈南鹏,红杉资本中国的创始人,是VC的一哥。
VC也就是“风险投资”的意思,是在企业刚刚起步时的投资,收益高,但风险大。
张磊,高瓴资本的创始人,是PE的一哥。
PE也就是“私募股权投资”的意思,一般在企业发展成长阶段的投资,风险较小,但收益通常比VC弱一点。
作为两个领域的一哥,沈南鹏和张磊的地位,在这张已经烂大街的照片中可见一二。
当你了解这两位资本大佬的故事后,就会发现,那些名噪一时的明星公司,只不过是界面上的APP,这二位掌握的资本,才是决定一切的底层操作系统。
1
如果你看过《欢乐颂》,应该会对里面的谭宗明印象十分深刻,有钱,有形,完美到让众男人怀疑人生。
而谭宗明的原型就是沈南鹏。
1米80的沈南鹏,连续三年位列《福布斯创投榜单》全球第一,百亿身家,学历耀眼、情智双高、温文尔雅,永远一脸的微笑,会为女士让座开道......
也难怪,征服了很多女性同胞,其实只要你愿意,可以在网络找到很多类似的表白。
一位53岁的非娱乐圈男人,能有这种热度,连良叔我也轻轻叹了口气。
沈南鹏出生于年,老家是浙江海宁,和金庸是老乡,他对金老也很崇拜,直到现在,抽空也会翻翻金庸的书。
除了金庸,沈南鹏最敬佩的一个人,是自己的母亲,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很少。
沈南鹏曾说:
母亲是某家企业的负责人,很厉害,我也许继承了这种经商的基因。
虽然沈南鹏从未提起母亲的名字,但是他母亲在衢州还挺有名气。
她叫邵南燕,时任龙游亚伦造纸厂厂长,接手时,厂子亏损,工人怠工,各种矛盾。
作为一名女厂长,当然也不被看好,然而,邵南燕很彪悍,很快摆平了各种问题,效益也大幅提升,成为明星企业。
由于邵南燕事业心很重,自知没法照顾沈南鹏,7岁的沈南鹏,便被送到上海的姑姑家寄养。
我母亲太忙了,我们很少见面,她每次来我家时,还带着司机,说几句话后,就走了......
当沈南鹏说出“我家”时,采访他的主持人一脸的错愕。
不过这世界真的有天赋这回事儿,比如沈南鹏,不用母亲管,学习成绩便轻轻松松碾压所有同龄人,而他对数学更是着迷,求学时的他,曾一度幻想自己能成为下一个陈景润。
直到后来他去耶鲁留学,和全球精英共处一室时,他才感慨到:“原来比我聪明的人太多太多......”
当然,这是后话了,总之从小学到高中,沈南鹏都是众家长口中的那个“别人家孩子”。
中考时,一共6门课,满分分。
沈南鹏考了分,全上海最高分,但因为4分的失误,小沈同学还自我检讨了一下。
上了高中的沈南鹏,拿第一仍然像探囊取物一般,这也让他顿感无聊。
直到有一天,他在少年宫补习时,看到一堆孩子围在一个机器旁,一些字符在屏幕上不停的闪烁。
他问了才知道那玩意原来叫计算机。
年2月16日,邓小平来到上海,在参观中福会少年宫时,说: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上海的领导们马上响应号召,组织工作组,一把手亲自监督,要搞一个“全国中学生计算机竞赛”。
17岁的沈南鹏,作为上海二中的代表参加了这次比赛,比赛中有一个比他小一点的孩子坐在旁边,手法娴熟,技术精湛。
两个孩子很快聊到了一起,沈南鹏得知对方只有15岁,名字叫做,梁建章。
两个懵懂少年,可能不会想到,20年后,他们将深深的改变这个世界。
而这次比赛也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沈南鹏得了第一名,保送到了上海交大。
梁建章则被复旦少年班录取。
有句话说:牛逼的人,很早就开始牛逼了。
我还想补充一句:很早牛逼的人,很早就认识很早牛逼的人。
如果你多了解一下中国的互联网史,大概不会为我这句话而感到惊讶。
2
与沈南鹏乖乖仔的形象不同,张磊小时候却是个叛逆仔。
年,张磊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
家庭条件一般,父亲是外贸局公务员,母亲是一名律师。
两人也很忙,没功夫管孩子,所以张磊从小就喜欢逃课,游山玩水,到处溜达。
他曾一度想去少林寺出家,学习神功,长大以后行侠仗义,可是路途太远,想想还是赚点钱更实际。
张磊家住火车站附近,人流密集,小小的他,于是决定经营一下“共享经济”:出租小人书。
他利用暑假,在火车站广场放上几个小板凳,又摆出几摞连环画,租给候车的人,赚了不少钱。
几十年后,只要有人对他大谈特谈共享经济时,张磊都会一脸不屑的说,我小时候就体验过了......
可是精力这东西是有限的,你体验了这个,就不能体验那个,所以张磊的学习成绩,一度下滑严重。
考初中时,分数线是分,而他考了分,就多了1分,差点成了辍学少年。
至于为什么后来会成为学霸,张磊自己的解释是因为施一公。
施一公是中国著名的科学教育家,西湖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副校长,总之在中国知识领域牛的一比。
而施一公就是驻马店人,还是张磊高中的学长,张磊看了施一公写的一些文章后,很受感动,觉得人生苦短,要整就整大事。
于是,拼命学习,高考时,放了个大招,成为年河南省的文科状元。
若干年后,某电视台贴身采访功成名就的张磊,正好拍到施一公来找他。
大概是学校资金捐赠方面遇到了什么麻烦。
施一公一脸愁容。
而张磊却风轻云淡的说到:“一公,捐赠这事儿你不用焦虑......”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那种成就感,用温馨的语言宽慰自己曾经的偶像,有钱人的快乐就是这么的朴实无华......
“斯克,火星移民的事儿你不用焦虑......”
嗯,想想都带劲......
其实,人这一辈子真正有成就感的时刻并不多,但是金榜题名绝对算一件。
年的暑假,当张磊收到人民大学的通知书时,兴奋之极,随后也对自己进行了反思。
租什么小人书啊?格局太小了......
于是,张磊决定扩大自己的产业链,在火车站广场一边租小人书,一边卖矿泉水、方便面,还有湖南的腊肠......
8月底,准备前往人大报到的前一天晚上,陈磊数了数,摆地摊的净收入已经有元,而当时一名普通公务员的工资也就差不多元。
而此时,远在公里的江苏宿迁,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正在窗下苦读,他希望两年后,能考上梦寐以求的人民大学。
后来,这孩子果然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考入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成为张磊的校友。
这孩子的名字叫做刘强东。
8年后,刘强东成立了京东,20年后,张磊给京东插上了一对鲜亮的翅膀。
2
“校友”是个很有魔力的集合名词,不管时间相隔多久,也不管是什么专业,只要在一所学校上过学,似乎就建立了某种内在联系。
所以,“校友”成为创业圈最常见的一种连接形式,也是商业圈的一种标签符号,清华系、复旦帮......
当把沈南鹏和张磊拿到一起讨论时,大家往往会说,他俩是耶鲁的校友。
年7月15日,沈南鹏揣着美元,来到了纽约。
他完成了交大的学业,想继续深造数学,于是数学排名前10的哥伦比亚大学,成为沈南鹏的首选。
这段时光,沈南鹏很少提起,他只说过两件事。
一是,从住所到哥伦比亚大学,要路过华尔街,他经常会看到那片繁华的景象。
二是,同学们都比自己牛逼,他亲眼看到有一位天赋很高的同学,在图书馆,从下午2:00一动不动,坐到晚上10:00。
沈南鹏问自己,有他的天赋吗?
答案是,没有。
又问自己,能像他那样坐的住吗?
答案是,不能。
圈内的人说沈南鹏就是一台智能机器,如果发现之前的错误,就会不带感情的纠错,面对曾经的理想,他貌似也是如此。
沈南鹏决定面对现实,放弃数学梦,可是接下来如何选择?
他觉得要找一个可以继续发挥数学优势的领域。
此时,路过华尔街时的场景浮现脑海,他在脑中做了一系列的计算后,决定去耶鲁大学学习商业,毕业后再去华尔街找工作。
▲沈南鹏在耶鲁相对于沈南鹏,张磊去耶鲁求学显得比较后知后觉。
年毕业后,张磊像多数毕业生一样,希望进入一家央企,结果他如愿了,在五矿集团找了一份工作。
几乎每天都要坐着绿皮火车,到处去收购矿山资产。
直到年,张磊才决定脱产前往耶鲁深造,至于是什么让他有如此之大的跨度,至今是个迷。
有的说法是,他在五矿认识了一些海外客户,觉得金融是未来的方向,所以才决定去耶鲁进修。
另一种说法则充满了戏剧性:
年,张磊穿着短裤、拖鞋,牵着未婚妻的手,挤公交车去领结婚证。窗外一辆宝马开过,他深情的对未婚妻说:“将来我一定给你买辆宝马。”刚刚说完,全车人都转过头来看他,那神情分明在说,你这个骗子!于是,他怒而决定要干一番大事业......
这种说法更像是网友杜撰的野史,不过无论怎样,从旱涝保收的央企跳到耶鲁去攻读MBA,这着实需要不一样的勇气。
当然,冒险对应的收益,往往也是巨大的,无论是张磊,还是沈南鹏,在耶鲁这块宝地都遇到了这一生最重要的人。
张磊到了耶鲁后,遇到了恩师大卫·史文森教授,这可是位可以和巴菲特相提并论的大神,不仅理论功底深厚,培养了很多投资界的人才。
而且,史文森还是耶鲁大学基金的首席投资官,投资业绩极为优秀。
史文森出过一本书叫《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是各大投资机构的教科书,包括中国的社保基金和中保基金,而这本书的中文翻译者,就是张磊。
当时的张磊,需要一边上学一边实习赚钱,但是找不到工作,大卫·史文森便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在耶鲁投资办公室试用。
当时,给了他一个木林行业的行业研究项目,几周过去,张磊拿出一份报告,足足有2.5厘米厚,这差不多是一本书的厚度。
报告中也体现他不少独到的洞见,这种扎实的分析能力与态度,与大卫·史文森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不谋而合。
大卫老师对他另眼相待,不仅传授了自己的毕生所学,还在张磊决定回国创立高瓴资本时,投资了0万美金,也是高瓴资本最原始的一笔资金。
张磊在耶鲁时期遇到事业上的贵人,而沈南鹏则遇到了自己的爱情。
在一次中国留学生聚会上,沈南鹏被一位长相俊美的女生吸引,鼓足勇气上去搭讪:
“您是来自哪个城市?”
“上海”
“哦,我也是,您是哪个大学?”
“上海交大”
“哇,太巧了吧,我也是,您是在哪个中学呢?”
“上海二中”
“.......”
当缘分走到这一步,没有不成的道理,这位女生日后就成为了沈南鹏的太太,她叫雍景欣。
后来,雍景欣还拥有一个更为鲜亮的身份,著名国际金融集团,摩根斯坦利的副总裁。
在很久以前的一次采访中,谈起妻子,沈南鹏略有悔意的说,妻子受自己的影响太大了,也去从事投资行业,两个人都忙得不着家,孩子也缺少照顾......
看来有钱人的苦恼,也是这么的朴实无华......
3
我有一位好大哥,学术造诣颇高,事业也很成功,他曾对我说,做大事,就要遵循自己。
我问他,什么叫遵循自己?
他说,就是不要学别人,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就遵循自己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就行了。
看看沈南鹏和张磊大概也是如此。
沈南鹏数学天才,妥妥的理科男,凡事讲究逻辑,数据,说话时言简意赅,采访时,都是你问他答。
而张磊是文科状元,对哲史都有研究,擅于演讲,说服别人,采访时,往往主持人都插不上话,他一个人就包场了。
你看看他们的演讲,风格差别就挺大。
在一次论坛上,沈南鹏谈企业发展和投资的相似处,他总结了5点:
摩擦力越大,增长越困难(牛顿第一定律);始于精简,保持精简(牛顿第二定律,F=MA合力=质量×加速度);在压力下发展(理想气体定律,PV=nrT);充分利用你的灵活性(机械杠杆定律,M1xa=M2xb);熵增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熵(无序指数)随时间推移而增加。
嗯,精彩是精彩,但容我想想。
而在另外一个论坛中,类似的主题张磊是这么说的:
其实就只有三个哲学:一是,守正用奇;二是,弱水三千,但取一瓢;三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三句话分别源自《道德经》、《论语》、《史记》,孕育着大智慧。
牛掰,感觉才华已经从他碗里跳了出来。
实际上,采访张磊向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采访记者没点国学功底,整个现场都会被整得很诡异。
某家财经频道去采访张磊,当问到投资和人生的关系时,张磊洋洋洒洒讲了很久,从道法术的层面,剖析了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差异,以及大道平衡的辩证关系。
采访记者陷入到“我是谁?我在哪儿?”的迷思中。
等到迷糊劲过了,看了看表,发现采访时间快结束了,而这才是第一个问题......
当然,采访沈南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财经杂志对他进行过一次专访,前面都是关于投资和管理的问答,也许记者想敲开沈南鹏的心扉,便问到:
你是否偶尔感到虚无?
沈南鹏反问到:
虚无是什么意思?
空气在尴尬中凝结,窗外仿佛传来了乌鸦的鸣叫......
其实无论尴不尴尬,做自己都是一个最优选择,因为总会有人为你的特长买单。
正如年耶鲁毕业的沈南鹏,在华尔街投了50份简历,只得到了10次面试机会,都要求有从业经历,显然沈南鹏不具备,面试完就没有然后了。
最后他去了花旗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面试,那天早上,一共有三个人参加面试。
另外两个,一个是美国人和一个是日本人。
面试官是斯坦福的数学系博士,面试题是一道数学题,大概类似鸡兔同笼的高阶版。
这对于数学小天才、理科小霸王的沈南鹏简直就不算个事儿,很快就给出了答案,而那俩哥们正在冥思苦想,在纸张上涂涂画画。
为此,沈南鹏也终于找到了一份华尔街的工作。
张磊在耶鲁时,面试也极为不顺利。
他曾去波士顿咨询公司面试,面试官给了他一道经典的咨询公司面试题(我也做过):
在某个设定区域,要建设多少个加油站最合适?
文科状元张磊,审了一会儿题目,开始了辩证式的回答:
为什么要建加油站?加油站的作用是什么?现在电动车开始普及,不需要那么多加油站了吧?在这个地段建个杂物店不更好吗?方便还环保......
面试官被他的突破性思维所打动,用力的握着他的手,由衷地说:
“你真的不适合做咨询....”
张磊就这样依靠自己的辩证思维,毁掉一个又一个面试,最后才被耶鲁大学投资办公室收留。
然而,无论前期多么艰难,沈南鹏和张磊都终于踏入投资领域,也登上了波澜壮阔的时代舞台。
5
年11月,中央二台来到红杉资本的上海办公室,这大概是央视首次采访沈南鹏。
采访主持人戴着副眼镜,脑袋光光的,名叫王凯。
这名字在当时对于很多人还很陌生,但是多年后,“凯叔”这个名号在媒体圈已经家喻户晓,“凯叔讲故事”也成为自媒体亲子领域的一哥。
当沈南鹏聊起自己在花旗银行的经历时,凯叔发出一句中国式的常规询问:
那时你工资能拿多少?
沈南鹏本已把话题扯开,但是凯叔倔强的把问题又重复了一次。
沈南鹏只能回答:年薪6万美金。
凯叔的表情略有一丝异样,沈南鹏马上说:
“如果换算成时薪,就和一个蓝领工人差不多,因为我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
其实沈南鹏说的是有些道理的,他当时的头衔是投资经理,其实啥也不是,就是一个打杂的,干的都是脏活累活。
这在华尔街很普遍,中国人和印度人就是“清道夫”,干着最底层的活,天天被白人蹂躏,永远到不了高层。
如果按这个节奏,沈南鹏到现在可能也就是个投行的高级打工仔吧,可是命运发生了转折,多年后他自己都曾无数次承认,自己就是时代的幸运儿。
年,邓老南巡,改革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金融方面,允许有中外合资的投资机构。
当年10月,仰融带领华晨中国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年11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代表团访问华尔街,总经理夏斌邀请华尔街的中国小伙伴们聚会,沈南鹏也在其中。
此时此刻,中国成为华尔街最重要的目标市场,而在华尔街的中国人更成了香饽饽,想想也是,同时了解中国和华尔街的人也只有他们了。
据说,有一次花旗银行的董事长,在电梯门口看到沈南鹏,不但请他先上,还亲切的问他来自中国哪里。
沈南鹏的邮箱每天也收到了海量的猎头邀请,最后他选择了雷曼兄弟。
年,沈南鹏就任香港地区的负责人。
那时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中国企业去海外上市。
成功操作了几单后,他在业内名声大起,年,又被德意志银行挖走。
此时的沈南鹏32岁,春风得意,因为他是德意志银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还亲手把近10家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如果是一般人早就揣着华子满大街嘚瑟了。
显然沈南鹏不是一般人,他想玩的更大一点,而这个机会就在不远处等着他。
年2月的一天,沈南鹏回到上海,校友季琦张罗了一桌饭局,其中竟然有梁建章,那位曾经和沈南鹏同场竞技的电脑小天才......
梁建章也在美国留学和工作了十几年,目睹了硅谷的崛起,所以提议是不是搞点啥和互联网沾边的东西。
沈南鹏和季琦马上响应。
他们讨论了很多模式,比如想做中国版的亚马逊和宜家,但是考虑到当时的物流无法支撑,只能作罢。
又想做网络招聘和电子商务,但是考虑到新浪和网易的体量这么大,怎么搞得过人家?
沈南鹏说在美国有一家叫“亿客行(Expedia)”的公司,做互联网旅游,很成功,所以在中国做类似的事儿应该也可以。
大家觉得可以,很兴奋,决定马上整起来,可是很快他们想到一个问题:他们3个人没有一个懂旅游的。
没有可以找嘛,很快他们找到上海交大的校友范敏,他恰恰是旅游行业的。
此时,携程四君子凑齐,每人投资万。
年5月,上海徐家汇气象大楼的17层,携程网成立了。
经过4年的运作,沈南鹏轻车熟路的把携程“搬运”到了美国资本市场。
3年12月9日,携程网在美国纳斯达上市,初始发行价18美元,开盘价24.01美元,当日收盘价33.94美元。
一日间,携程4君子便赚翻了天。
▲携程上市财富是有磁性的,财富只会吸引来更多的财富,如此反复。
在经营携程时,产生了大量后台数据,季琦和沈南鹏很快在其中找到了新的商机。
他们发现,很多顾客对什么星级酒店并不在乎,面积大小也不在乎,很多人只在乎两件事:价格和卫生。
他们后台可以看到一家叫做“锦江之星”的经济型连锁酒店生意火爆,于是他们决定也做一家类似的,价格便宜,还要给人温馨清洁的感觉,如同在家一样的舒服。
所以,他们给这家酒店起名“如家”。
6年10月26日,沈南鹏再次来到纳斯达克敲钟,这次他带来的产品是如家。
有人给沈南鹏算过账,携程和如家的上市,应该能给他带来20亿的财富。
不过,中国有句俗话叫,财聚人散,很快携程四君子便分道扬镳。
就在如家上市前,本来负责如家的季琦便独自离开,去做了和如家几乎一模一样的经济型酒店,名字叫汉庭。
这里面的故事很多,有机会再写,但是有一点显而易见,他们4个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每次在接受采访时,他们每个人都是小心翼翼的评价对方。
一次记者问沈南鹏,如何看待季琦离开,沈南鹏回答:
就像我离开携程一样,如果公司对你的依赖在减弱,主动离开是一个好的选择......
那口气依然是经典的南鹏style,没有情绪和温度。
6
5年,一个魔幻的年份。
这一年诞生了日后影响颇大的互联网公司,比如,58同城、去哪儿、汽车之家等等.....
然而,此时整个互联网的目光都聚焦在百度上,这家靠竞价搜索发家的公司,要在纳斯达克上市了。
8月5日,百度上市当天,股价从27美元飙到美元,敲钟现场,李彦宏喷涌而出的泪水,差不多可以装满一个矿泉水瓶。
一个月后,沈南鹏联合美国红杉资本,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投资机构,红杉资本中国。
也是在5年,耶鲁归来的张磊,揣着恩师的0万美元,成立了高瓴资本。
不过0万美元对于一家私募基金来讲,少的可怜,张磊只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allin一个项目。
他找了半天,终于看中了一个,就是刚刚在香港上市的腾讯,于是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押了上去。
这笔投资如今升值了倍,但在当时,却成为了圈内的笑柄,大家对张磊的评价是:
人傻钱多的学院派玩家。
因为在5年,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腾讯绝对算不上是一家好公司。
当时的腾讯并没有实打实的盈利产品,核心产品QQ除了接点小广告,没啥盈利模式,就是靠接一些中国移动的增值业务勉强度日。
业绩上不去,投资人不乐意了,在香港的股价一直跌,腾讯无奈之下,花10亿港币,回购自己的股票。
盈利水平上不去,这是内忧,而外患更严峻。
当时的马化腾面临两个强大的对手,就是网易的丁磊和微软的比尔·盖茨。
网易推出网易泡泡,对QQ进行了“无差异化的跟进战略”。
而比尔·盖茨亲自跑到中国,为自己的通讯软件MSN打气,MSN和QQ是死对头,只有一个能活下来。
《证券时报》曾有一篇报道,说当时全中国有多款类似QQ的产品,所以说,当时的腾讯真的处在生死边缘。
那张磊为啥还要下注腾讯呢?
他说自己是认真调研过的,当时大家对QQ用户的印象是三低: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
他身边竟然没一个人用QQ,大家都用MSN。
于是,他就跑去各个地方调研。
他说印象比较深的,是在义乌小商品城,每个摊主递来的名片上都有QQ号,甚至连招商办,也有自己的QQ号。
这时张磊意识到,QQ对这个社会的覆盖和影响超出了很多人的判断。
而张磊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调研的那段时间,腾讯副总裁吴宵光,正在研究QQ的会员模式;而腾讯的首席投资官刘炽平,正在和广州一个叫张小龙的人谈判。
而这两件事,决定了腾讯最终成为了今天的样子。
我一个创投圈的朋友说:当时腾讯的局太复杂,很难讲张磊是分析过后的理性决定,还是单纯的感性抉择,但是他赌赢了。
张磊不仅因此名声大噪,也在投资界被贴上了“另类”的标签,因为他的投资总是和主流背道而驰,人家越不看好的企业,他越投。
比如,京东。
年,37岁的刘强东和他的京东,都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京东盈利水平堪忧,而刘强东突发奇想,希望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这种“重模式”在投资人面前太不讨喜了。
所以,求爷爷告奶奶,刘强东始终凑不齐投资款。
在一次论坛上,刘强东见到了人民大学的校友张磊,如同遇见了失散多年的兄弟,两人关系迅速升温。
后来,在平安国金大厦,刘强东向张磊介绍了京东下一步建物流的规划,希望张磊的高瓴资本来投点资。
张磊问,“需要多少?”
刘强东咬了咬牙说,“大概7万......美金。”
张磊说,“好啊,我投,3亿美金,如何?”
幸福来的太突然,刘强东感到一阵眩晕:“这个么,太多了,我只需要7元美金就行。”
对面的张磊却一个字一个字的说:“要么就投3个亿,要么1分钱都不投。”
其实当时这笔投资对于张磊也是豪赌,如果失败,高瓴全军覆没。
在高瓴内部也有大分歧,但是张磊有自己的理由。
他说,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公开表达过一个遗憾:
亚马逊壮大后,发现没有自己的物流,而此时UPS(美国快递公司)已经太过强大,收购不了,也无法另起炉灶......
因此张磊笃定,刘强东现在这套玩法就是“亚马逊+UPS”啊,肯定有搞头。
果然,3年后京东上市,张磊的3亿美元飙升至39亿美金,张磊又赌赢了。
押对了腾讯,又押对了京东,修真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张磊都不是气运之子了,他是气运之爹啊。
实际上,张磊在投资这件事儿上,确实像个负责任的家长,生完娃,还要负责养大。
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关系,把刘强东弄到亚马逊去实习一周,他还异想天开,想让京东和腾讯联姻。
这笔账很好算,京东和腾讯联合,那就是相当于为京东插上了移动互联网的翅膀,股价不飙才怪。
而且,张磊作为两家公司的投资人,撮合两家似乎顺理成章。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那时的腾讯早已摆脱“三低人群”的定位,成为中国最有逼格的互联网公司,而此时的京东,更像是个D音土味网红。
两者的结合比拼多多和特斯拉还不搭,所以腾讯的这些高管几乎各个都持反对意见。
况且腾讯也有自己的电商,投资自己的竞争对手,这事儿怎么想都不靠谱。
张磊开玩笑说,“吴宵光该不会拿把两米大刀来砍我吧?”
因为那时吴宵光主抓腾讯的电商——拍拍网。
有意思的是,几年后,拍拍网竟然被京东收购纳入旗下,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无论怎样,当时的谈判异常艰苦,每当刘强东遇到阻击,都会呼叫张磊前来支援。
最后一次谈判,刘强东连打张磊7次电话,硬是把他从法国的滑雪场请回国。
张磊到了会议室,便对马化腾、刘强东及几个核心人员说:
“今天谈不成,谁也不能走。”
两家巨头就这样在半推半就中牵手,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