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北京科学嘉年华首日精彩看点来啦
2023/2/23 来源:不详今天上午,第十一届北京科学嘉年华主场活动在北京科学中心正式开启。
活动首日,开园爆棚,现场究竟哪些活动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小编火速带你一睹为快!
《红领巾讲科学》
位于三层生活展厅,可以看到很多展览前都站着一位身着“红领巾讲科学”logo的小科技辅导员,他们戴着一个小小的扩音器,等到有游客观看时,就充满热情地为他们进行讲解。
《红领巾讲科学》是为满足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语言表达的需求而举办的科学教育活动。以“展项学习+语言培训+讲解服务”为主要内容,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科学表达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这位小讲解员负责讲解是汽车的构造,主要解说了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的优缺点。当被问到参加此次讲解活动的感受时,这位小讲解员说:“又激动又紧张。”之后他又说:“之前来观看展览时,没有讲解员进行讲解,自己能够作为讲解员为大家现场进行讲解,传播科普知识,是一件非常有趣、有意义的事。”
火星主题教育活动火星自画像
9月11日上午11:00——11:40,位于2号楼B1层“小球大世界”主题展教区开展了一场精彩生动的“火星自画像”主题课程。
课程开始前,小朋友们就坐到各自的座位上迫不及待地等待开课了,可以看到教室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大球,小朋友们可以观察大球上投影出的火星和地球,从而更好地认识火星。
课程主要对比了“火星和地球的颜色”“火星与地球的白色”“火星与地球的黑色”,现场小朋友们积极活跃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并通过层层深入地思考,最终了解到火星这个红色星球和地球这个蓝色星球的差异。
课程讲解完成后,现场准备了红色氧化铁染料和球形模具,让小朋友们进行涂色,完成自己心目中的“火星自画像”。
小球大世界主题展教活动火星上迷路了怎么办?
小朋友们,当我们出门游玩的时候,应该如何判断方向?你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吗?如果你此刻身处火星,你又有什么妙招可以辨别方向呢?
在北京科学嘉年华第一天的小球大世界主题展教活动课程——“火星上迷路了怎么办?”中,主讲老师以“地球上如何辨别方向”作为引子,向现场的小同学们介绍了指南针和地球磁场的科学原理,原来我们居住的地球就像一个大磁铁,所以我们才可以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那么,在火星上能不能也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呢?通过小球大世界投影系统的分析,同学们发现,火星并不像地球一样具有一个强大的磁场,它的磁场非常混乱,所以很遗憾,在火星上,是没办法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的。
老师继续带着同学们思考:在地球上还可以通过什么来辨别方向?没错,就是太阳!虽然在火星上没有树木,不能依靠树木的生长情况来辨别哪一面是南面,但火星的自转轴倾角、自转的周期都和地球相近,同学们还是可以利用太阳和影子来判断自己的方向!
在本次课程的末尾,老师带着同学们再一次回顾了人类认识方向、辨别方向的探索历程。
小球大世界主题展教活动火星上有地震吗?
地震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自然现象。地球上的许多地方都曾发生过或大或小的地震,在北京科学嘉年华第一天的小球大世界主题展教活动课程——“火星上有地震吗?”中,老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小球大世界投影系统,分析和研究了火星地震的秘密。
在本次课程中,老师以地球上的地震作为引入,利用轻黏土撞击使同学们感受了板块碰撞的特征。并且带着同学们了解了地震的规律、地震带、板块运动等相关知识。还为同学们播放了洞察号火星车记录下的火星地震录音,介绍了火星地震的特点。
地球上地震的起因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和人为活动引发。那么火星上的地震起因是什么呢?老师带领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针对温度、岩浆活动和火星大气进行了猜想。
在猜想的同时,老师还和大家一起用黏土和试剂进行了实验,利用实验类比的方式证实了火星上地震的成因。原来,火星上地震的主要成因也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温度冷却导致岩层断裂、岩浆活动导致火星地壳表面震动以及因为稀薄的大气不能完全阻拦小星体撞击而产生的撞击地震。
不过受限于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并不充分,或许还有更多关于火星地震的秘密并不为人类所知,这些未解之谜还等待着我们人类的进一步探索。
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智行万里主题展
9月11日,“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智行万里”主题展在北京科学中心1号楼正式开展。展览包含序厅、聪明的车、智慧的城、幸福的梦四个展项,回顾了人类交通发展的历史,揭开自动驾驶汽车的科技秘密,畅想智慧美好生活。
展览重点解析自动驾驶、车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交通支撑性技术,展示支持“车、路、云、网、图”协同实现的全产业链科技成果及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历程。
此次展览展品展项达80余项,其中,互动展项24项,展示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百度、高德等6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推送的50余项创新成果。
展览通过艺术绘画、数据可视化、实体互动装置、AI交互技术等手段,让观众在充满趣味的互动展项中直观地感受到自动驾驶信息化、数学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提高观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认知,从而对科技建立信心也保持宽容。
未来城市的聪明车
“未来城市的聪明车”是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智行万里展览的一个线下活动,通过互动游戏让小朋友们发现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与人工驾驶之间存在的差别,通过展品体验让大家了解车路协同技术。
活动开始,老师让小朋友们观看了视频后,让大家回答视频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你看到视频中的大猩猩了吗?看到窗帘颜色变了吗?通过这个考验注意力的小实验,让大家明白了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接下来,老师与讲解员带领小朋友们观看了智行万里展览。通过讲解员专业的解读和小朋友们的互动体验,大家了解了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车路协同技术是如何工作的。
小朋友们尤其喜欢5G车路协同技术的模拟沙盘,看到汽车模型竟然会避让行人、等红灯、识别限速牌、自主泊车,大家都惊叹连连。
最后,在老师的指引下,小朋友们共同参与了协同过桥的游戏。分为两队的小朋友商量通过桥梁的规则,在实践后老师展示了自动驾驶的方案。大家明白了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用一般方法可能不易解决,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借助网络的力量,而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的车路协同技术有望在未来可以实现汽车和汽车、汽车和人、汽车和设备之间的直接通信,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帮助我们合理规划出行路线。
首都科学讲堂碳中和与能源转型
9月11日,首都科学讲堂如期在北京科学中心的多功能厅开讲,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研究员陈操操,给大家深入讲解了关于气候和碳达峰、碳中和的相互作用关系,带大家了解气候变化知识,探究碳中和背后的能源转型发展之路。
在讲座过程中,陈老师带领着在座的大朋友、小朋友从气候变化开始,一直学习到各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碳中和、碳达峰的概念和意义,使大家认识到能源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逐步减少化石能源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必由之路。
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最大能源生产国,中国在减碳方面已取得阶段性的可观成就,未来的能源转型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但对于个人来说,从自己做起,减少碳排放更是对碳中和的一种贡献。
科学工作坊未来工程师——新能源汽车
一辆小汽车有哪些重要的组成系统?在今天的科学工作坊——未来工程师-新能源汽车的课程中,老师用人体结构向同学们类比了一辆小汽车的重要部分。
一辆小汽车都具有哪些组成部分呢?包括相当于人体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控制装置、相当于人体消化系统的动力装置、相当于循环系统的传输装置以及相当于运动系统的执行装置。
知道了理论,接下来,老师和现场的同学们一起动手组装一部太阳能小汽车。在组装的过程中体会小汽车的各个装置的作用,以及它们与整体之间的联系。
老师帮助制作遇到困难的同学们解决问题
在制作过程中,老师们指导和帮助制作遇到困难的同学们排除了困难,最终同学们成功地完成了太阳能小汽车的制作,并在阳光的照射下“试驾”成功!
科学工作坊杠杆
在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杠杆,如:跷跷板、剪刀、扳子、撬棒、钓鱼竿等。小朋友们可能会很好奇,开瓶器、榨汁器、胡桃钳……这种工具利用了杠杆原理就是省力的,但定滑轮和天平就不省力也不费力,而镊子之类的工具却很费力?
参加科学工作坊——杠杆课程就能解开其中的奥秘,学生通过绘图,先了解了杠杆原理。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积木完成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的模型,感受力与距离(力臂)之间的关系。从实践明白了杠杆原理“当重物平衡时,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与重量成反比”的真正含义。
在活动中,老师让小朋友们寻找教室中存在的杠杆,并找到其支点。小朋友们发现自己可以轻松翘起重物,感受到了杠杆的神奇。也明白了为什么杠杆这种基础的一种传动方式,却被人们使用至今。
科学工作坊你长我短
9月11日下午14:00-15:30,位于2号楼B1层科普教室1,讲解老师带领各位小朋友学习了关于测量的课程,课程以“你长我短”为主题,主要让小朋友们认识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并且了解误差这一概念。
课程开始讲解老师让小朋友们两人一组协作方式测量身边的桌子,最后在不同组测量数据的差异下,得出了在测量装置、测量方法、测量环境以及人为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误差。
课程最后,为了能够增强小朋友的动手能力以及对今日课程的吸收程度,讲解老师准备了奥松板、螺丝螺母、游标卡尺、手电钻等工具帮助孩子们制作折尺,小朋友们积极动手,最终都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作品。
科学工作坊冰雪凝胶
年,北京冬奥会即将如约而至。为了普及冰雪知识、感受冰雪科技的魅力,科学工作坊的老师为孩子们带来一堂融合知识科普、科学问答、手工实验于一体的冰雪课程。
从冬奥会冰雪入手,系统的讲解了水的物态变化、自然界中水的相变、雪花的形成机理、现代及古代的制冷技术、制冷技术背后的原理、自然冰雪与凝胶冰雪的区别、凝胶冰雪的作用意义等科学知识。
讲解过程中还穿插了科学问答互动环节。“现代常见的制冷技术应用于哪里?”“冰箱!”“空调!”孩子们争相作答,每个回答正确的孩子都获得了小礼物一份。
课程过半,为了加深孩子们的知识记忆、近距离的感受这种神奇的冰雪,老师们将现场的孩子分成四组,带领大家用冰雪凝胶制作了体育运动图标的冰画作品。带上实验手套的孩子们仿佛小小科学家,极具创造力,每一组都齐心协力完成了作品。
短道速滑、花样滑冰、跳台滑雪、冰球运动……小组代表一一围绕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展示与介绍,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贡献出了力量!
科学工作坊飞行大师——我的小火箭
今天,科学工作坊的“我的小火箭”课堂十分热闹。“人类最早的火箭是谁发明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美国!”“俄罗斯!”“中国!”老师为小朋友揭秘:“是我们中国!火箭最早出现于我国宋朝……”
带领学生了解了火箭的创造历史以及相应知识后,老师又展示了两张古代火箭与现代火箭,并让大家说说两者的区别。从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万户,到年第一个航天员飞向太空,为什么现代火箭就能成功升空?运用了什么科学原理?小朋友们回答:“火箭就是利用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作为动力的。”老师继续问:“什么是反作用力?”老师带领大家用不同力道拍桌子,感受手掌的痛感,从而让大家明白了手掌拍桌子时,桌子也用同样的力还给手掌。
接下来,老师用一个小实验证明了火箭是利用喷出气体的反作用力作为动力的。膨胀的气球在放开吹口后,空气就会吹向后方,气球则会向前飞行。
最后,学生通过制作弹射火箭并解释其飞行原理,探究火箭发射角度、配重情况、发射力道大小等情况对飞行的影响。
展线活动了不起的地铁
“小朋友们,你们今天是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到北京科学中心的呢?”讲解员老师话音未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作出回答“地铁8号线!”。感受到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讲解员老师随即拿出地铁八号线路线图,让大家辨认自己的出行路线,同时深入讲解了北京地铁的发展历程。
如今,地铁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出行工具,但很多人对它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如何乘坐上。讲解员老师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地铁的内部构造及运行原理,带大家参观了“地铁的脉动”展项。展项里陈列着一台盾构机模型,盾构机就是地铁建设的的主要技术装备,应用于地面下暗挖隧洞施工等。
孩子们一边专心听着讲解,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模型。旋转刀盘、推进油缸、管片安装机、螺旋传送机、皮带传送机、注浆泵、后配套设备、注浆系统……“仅仅一个盾构机就有这么多结构,地铁太了不起了!”一个孩子在参观时感叹道。
除了参观展项,讲解员老师还运用理想模型法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地铁施工的其他方法,并现场分组,教大家学习使用水准仪、水准尺,通过动手实验来观测地面沉降等现象。
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了不起的地铁》展线活动给大家提供了一次特别的科普体验,引导孩子们从日常生活入手,去发现与挖掘身边的科学知识,用科学的思维去思考、去探究。
展线活动冲上云霄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阅兵时,无人机方阵一出现便吸引了数亿观众的目光。那震撼一幕至今让人念念不忘,激发出了许多青少年投身于国家航天事业的决心。在主展馆生活展厅“无人机”展项前,一群充满梦想的孩子紧紧围绕着讲解员老师,他们一脸童真、目光闪烁,认真聆听着科学知识。
人们为什么要发明无人机,无人机都有哪些应用?讲解员老师首先为孩子们介绍了飞机的发展历程、飞机的种类等。同时,现场试飞无人机,带领大家直观感受飞行的力学原理。
看到孩子们意犹未尽,讲解员老师还为大家一一对比了展项中的几种无人机型号。有中国的暗剑、鹞鹰、翼龙及美国的X-47B、MQ-9等,不同型号的无人机特点和性能各不相同。
为了让孩子们充分释放想象力、培养动手能力,讲解员老师还教大家折叠出了“飞行时间最快”及“飞行时间最长”的两种纸飞机,在试飞的同时介绍了其中蕴藏的原理,孩子们热情高涨。
特色讲解深海探秘
蔚蓝的大海里都有什么?让我们一起跟随科普小讲堂一起进行一场深海探秘的旅程吧!
别看现场的小朋友们年龄小,一个个可是很厉害呢!都很了解海洋的分布,能够从清楚地世界地图中指出五大洋。在认识海洋鱼群后,小朋友们上台和台上扮演海洋生物的演员们一起又蹦又跳。
接下来,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小话剧。活动采用舞台体验与互动的节目形式,将海中的生物拟人化,小朋友们在声光影的变化中担心起了剧中的“牛爷爷”是不是被蓝鲸吃了。但随即出现的“博士”为大家讲解了鲸鱼的分类,告诉大家蓝鲸属于须鲸,主要吃一些浮游生物和虾,不用担心“牛爷爷”被吃了,小朋友们从“博士”展示的图中认知到了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关系。
最后,“博士”讲了海洋被人类破坏的现状,并带大家了解垃圾分类。小朋友们一起上台对这些海洋垃圾进行分类。相信通过这个活动,海洋环保意识已经根深小朋友的心中了。
好了,以上就是第十一届北京科学嘉年华主场活动首日速报,是不是特别精彩呢?赶快来参加明天的活动吧!
还有更多精彩活动
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