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方言趣话专注青岛故事

2022/12/30 来源:不详

文/胡延竹

中国地域辽阔有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五十六个民族十四亿多人口,虽然中国的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是普通话,但各地各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和方言,中国究竟有多少种语言和方言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有一个关于方言的经典故事说的是唐代诗人贺知章36岁状元及第,宦海半世,86岁时告老还乡,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浙江萧山。尽管他“乡音无改”,当地儿童却误以为是外地来客。于是触景生情,写下千古绝唱四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旧时青岛近郊有一个年轻人去东洋闯荡了几年回家后就不说家乡了,全用东洋话与家人和亲朋好友及邻居打招呼,气的他爹直翻白眼。一日与他爹去荞麦地里施肥,他居然指着荞麦撇腔拽文地问他爹“这是什么东西呀”,他爹二话没说抡起扁担就打,边打边说:我叫你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我叫你忘了祖宗,我叫你不会说人话了,我叫你不认识庄稼了。

他一看他爹是真打呀,扁担打在身上那是真痛呀。他爹打,他就跑,他爹就追着打,他边跑边飙出一口正宗的当地方言喊道:救命嗷!荞mei(麦)地里砸shi(死)yin(人)咾!

解放初期,在浮山所驻防的解放军住在村民家中,他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由于解放军来自五湖四海,因方言的原因闹出了不少笑话。

有一个来自南方的解放军战士,在给村民家中挑水时将水桶掉在井里了,就到水井附近的村民家里借捞桶的专用工具铁锚捞桶。他到了村民家就向家中的主妇说:大嫂,借你家的鼎钩(在北方称铁锚)捞筲捞筲(桶在南方称筲)。而咱们这位北方大嫂以为当兵是说:大嫂,借你的腚沟捞搔捞搔。不是说解放军纪律严明不调戏妇女吗?这不是在明目张胆的调戏她吗,就与这个解放军战士闹了起来。成了流传多年的茶余饭后大笑话。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个山西临汾的人到青岛出差,因有事需向单位领导请示就到电话局打长途电话。那时通讯尚不发达,打长途电话需人工操作,他到柜台前向营业员说:同志,我要临汾。因区域方言发音的原因,营业员听成他要离婚,营业员说:对不起我们这里不办离婚。

临汾人一听就急了,说:我要临汾。营业员说:我告诉你了,我们这里不办离婚,你要离婚去法院。由于语言不通两人反反复复地吵闹起来,后来有人出来充当翻译这事才算平息下来。

青岛话被全国普遍认知是通过著名演员黄渤在《上车,走了》、《疯狂的石头》、《泰囧》等影视作品中所说的青岛话。黄渤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除其深厚的表演功底外,一口嘎啦味十足的青岛话也为其增色不少。

黄渤虽然在青岛出生在青岛长大,能讲一口流利的青岛话,但黄渤的祖籍并不是青岛。黄渤的父亲十几年前住在中商广场旁边的旭泰花园小区,经常带着一条小狗在中商广场溜圈,有时就在广场旁边看人们下象棋,性格内向的他从不参与评棋,只是默默地观看,很少与人交流。有一次,我与他进行了短暂的交谈,他讲话不是青岛口音。

乡音是一种乡愁,乡音是一种情感,乡音是一种眷恋,乡音是一种回望,乡音也是一种寻亲的特殊手段。

一九四九年国民党败走台湾时从青岛抓了不少壮丁,我的表哥就是其中的一个。我表哥一九八九年从台湾回乡探亲还是一口正宗的青岛话,他说很多年前在台湾的商场购物时,他听到了久违的乡音,当时就觉得十分的亲切和万分的激动,上前就问:老弟,你是青岛人吧?对方说:我是崂山西韩的我姓刘。

那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从此两人便成了经常走动的好朋友。浮山所是当年国民党抓兵的重灾区,有五十多人被抓去台湾,时隔四十年后有几十人陆续回乡探亲或回乡定居,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乡音无改”一口正宗的青岛方言。

青岛是一座移民城市,在明朝之初这里人烟稀少,朝廷就从云南、河南、山西等地向山东半岛移民,当时即墨以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青岛老城区,隶属莱州府即墨县仁化乡文峰社管辖,俗称即墨南乡,即墨话就是本地的官话,据一九二八年的《胶澳志》记载:胶澳地区总人口八万三千多人。

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德国军队侵占青岛大兴土木建立租界,于一八九九年强迁青岛村(今迎宾馆所在地)、会前村(今中山公园内)等十余村庄兴建总督府、总督官邸、德人居住区、公园、铁路、公路、港口码头、商业设施、开办工厂等城市基本建设,故而从青岛的周边地区招收了大量的务工人员,其中很多人拖家带口背井离乡闯青岛讨生活。

由于多数被拆迁的老青岛人拿着拆迁款到周边或远离青岛的农村购房置地定居去了,这时的老青岛人就成了老城区的少数,而闯青岛的外来人口(那时老青岛人称外来人口是外路子)反客为主成了大多数。

这时的青岛南腔北调哪里的口音都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外来人口的后裔们由于就学,及周围人员繁杂等原因,语言口音趋于统一,但多少都还保留着一点各自家乡口音的韵味。但已不是原汁原味的老青岛话了,而是带有“青普”味道,听起来有点洋气了。

反观到周边农村定居的老青岛人由于所居住的环境相对闭塞,周围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当地人,因此口音没有什么改变,还是带有浓郁的即墨“地瓜味”,以至于我这个正宗的青岛人经常会被认为是即墨人,这时的我就有与贺知章在自己的家乡被当做外地人的同样感受。

我买的第一部手机是年,只用于语音通话从来也没发送短信,后来开始接触电脑尝试着在电脑上用拼音打字,由于从牙牙学语至年逾花甲说的都是青岛方言,青岛方言的发音已是根深蒂固,因此在打字时习惯性的用青岛方言的发音拼音打字,经常打不出想要的字来。

比如麦子的麦青岛方言发音是mei,鲜嫩的嫩青岛方言发音是lun,人名中的“瑞”字在青岛方言发音是shui,“祯”“贞”字念zheng,“祚”字念zu,还有eng和ong容易混淆,青岛方言中就没有r的发音等等,这些问题困扰了很长时间,有时不得不借助字典以字查拼音,后来我到书城买了一本小学一年级的语文书重新学习汉语拼音。

由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人们从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学的是普通话,听广播、看电视也都是普通话,从小被普通话的氛围所包围,只是在家里还能听到老人在讲青岛方言,久而久之现在的孩童和青年人会讲青岛方言的已经不多了,现在在市区的公共场合所听到的青岛方言,大多是老年人说的,或是周边地区来市区的人说的。

有专家学者呼吁“方言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标记,是母亲的声声呼唤。历经千百年传承发展的汉语方言正在迅速衰亡。让我们共同努力,留下乡音,记住乡愁。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时不我待!”

国家为保护语言文化在全国实行了语言保护工程,将各地的方言用视频的方式录制下来作为档案资料存放到大数据库里,便于后人查阅查听,这是语言文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的6月香港路小学根据市南区教体局指示要求学生们向学校推荐会说青岛方言的家长,上小学四年级的孙子就给我报了名。青岛方言发音人的条件是很严格的,发音人的年龄要在五十五至六十五岁之间,发音人及发音人的父、母、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配偶必须是出生及生长在青岛市市南区(青岛方言分青岛方言、城阳方言、崂山方言、即墨方言、胶州方言、胶南方言、平度方言、莱西方言等)本人也必须是在市南区工作且没有长时间在市南区以外工作的经历,经审查筛选我符合所有的条件,有幸成为了青岛方言主发音人。

年的夏天是我记忆中最热的一个夏天,青岛方言的录制工作是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的视频室进行,由海洋大学的邢军副教授主持。正值暑假,学校的人很少比较安静,但视频室隔音效果不是很好,有时正在录制突然间就传来了知了的叫声,所录的视频就得作废重新录制,有时得折腾个三番五次才能成功。

室外的温度都在三十七八度,有时还达到四十多度,室内温度也在三十多度,在录制视频时还不能开空调,因开空调会有噪音影响录制效果,脸上还不能有汗,只能是开一会空调,待室内温度降下来关掉空调再进行录制,不到半个小时温度又升起来了,反反复复,有效的工作时间没有多少。

这时我才理解,媒体上爆光的央视体育频道节目主持人,段宣在主持节目时,为什么上身西装革履下身则是大裤衩子的原因了。

各地按照《山东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调查表》的统一文本词汇配上各自方言的发音进行录制,然后还要用方言讲述各地的风俗及其传奇故事,而且不能照稿宣读只能眼看镜头进行讲述。

在风俗板块我讲的是我撰写的打油诗《二月二的风俗》“二月初二龙抬头,诸多事宜有讲究:龙抬头日不动刀,动刀易伤龙的腰;不动针线不动剪,免伤龙须和龙眼;不剃头来不刮脸,龙首安然人平安;龙王尊严不可犯,用水储备要提前;觅汉上任为吃饭,歇了俩月忙一年;立仓打囤盼丰年,五谷丰登粮仓满;香根熏虫不生病,吃着炒豆吃春饼;众人入流增友情,香甜互惠好前景”。

在传奇故事板块我讲的是浮山所马神庙《神马御敌的故事》“浮山所城东北角的马神庙内塑有红、白两尊马神,其形体、颜色、神态与真马极其相似。这两匹被人们尊称为“神马”的马有很多传奇的故事。传说神马总是在浮山所危难之时显灵救助。遇天文大潮时南海的海水甚至湧到东西城墙外淹没耕地,这时,两匹神马总是跑去喝一口水,海水立即退回。麦苗返青时,有时在薄雾依稀的清晨能看到两匹神马在城东边的麦田里吃麦苗,不过不用担心,被神马啃过的麦苗一定会有好收成。

相传在嘉靖年间倭寇进犯山东沿海,浮山所军民严阵以待。倭寇趁着天文大潮的时机,驾驶着战船铺天盖地的向浮山所城扑来,船临城下,潮水猛涨,水涨船高,倭寇在船上架梯攻城。神马显灵跃上城墙,在城墙上来回奔跑,马蹄踏处火星四溅,攻城的倭寇虽惊慌失措,但仍狂攻不止,就在倭寇即将破城之际,两匹神马纵身跃入大海猛喝海水,海水急剧退去,倭寇的战船随着退潮的海水急速退回,远离浮山所城,攻城的云梯和云梯上的倭寇纷纷跌落在泥潭中,倭寇损兵折将,以失败而告终,自从神马退敌后,即便涨再大的潮,海水再也没有到过南城墙”。

还有一个我与一位男青年和一位女青年进行对话和讨论的板块,此项内容并没有事先准备,我与他们二人也是第一次见面,而内容是随机进行的。

青岛方言的录制工作陆陆续续一个多月才算完成。数十年后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可能听不到老青岛的方言了,再想听老青岛方言就只能到大数据库里去寻找了。

青岛方言的发音人由青岛村的后裔担任也算是实至名归吧。

(作者:胡延竹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青岛村胡氏家族第十七代传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2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