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久久陪伴人民资讯
2023/7/16 来源:不详「本文来源:中国食品报官方平台」
九九重阳内涵丰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周朝,那时候星象祭祀旺盛,暮秋时节九月初九前后大火星隐退,便要祭祀,对应三月三日大火星起,类似祭祀火神,为王宫活动。
晋人陶渊明《九日闲居》诗序文中有“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足见彼时重阳节赏菊、饮酒、登高、雅集已靡然成风。
唐宋时期被列为重大节日之一,宫廷民间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明代,吃花糕、登高览胜、以畅秋志依然是重阳必备项目。
清代延续明代风俗,只多了一样菊花枝叶贴门窗,“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我国于年将农历9月初9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登高望远祈福来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来到郊外登高祈福。
重阳登高称为“辞青”,对应三月春游的“踏青”,重阳是最后的秋光,也是草木最后的时节,清秋佳节,登高怀远最相宜。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此诗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写于大唐会昌五年()的重阳节。
清朝画院画家共同绘作的《十二月月令图·九月》则向人们展示了亲友聚众登高的场景:五六个好友悠闲地盘坐在高悬的岩台上野餐,餐布上置有香甜的美酒和精致的糕点;四周则被高耸的青绿山峰环绕,几棵泛红的古树在云海中零星点缀……怕是再也没有比这更仙境的秋游胜地了。
饮酒吃糕添福寿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而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为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
《西京杂记》记载了菊花酒的酿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南宋《梦粱录》记载:“重阳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重阳之厄。”
历史上酿制菊花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从清代开始,所酿制的菊花酒,就称之为“菊花白酒”。
在古人眼里,“高”有步步高升的期许,糕音同“高”,故而重阳糕也是必备的。
古代的重阳糕品种很多,按食材分有枣栗糕、面糕、黄米糕等;按糕上装饰分则有万象糕、狮蛮糕、食鹿糕等诸多名色。
明代称重阳糕为“花糕”,《帝京景物略》载:“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京都风物志》又有不同:“其糕以麦面作双饼,中夹果品,上有双羊像,谓之重阳花糕。”
清代京城常见的重阳花糕主要有两种,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其一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乃花糕之美者;其一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乃糕之次者也。每届重阳,市肆间预为制造以供用。”《清宫琐记》说:“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御膳房预备各种花糕上供,有菊花的、枣泥的、八宝的,及各式各样的饽饽。”可见花糕也是清宫重要的节令食品。
驱邪驱虫佩茱萸
在描写重阳节的诗词里,“茱萸”的出现频率应该是最高的。古人把茱萸插在头上,或将其制成香囊,戴在手臂或腰间。
重阳节插茱萸之风,在唐代已很普遍,杜甫在《九日蓝田崔氏庄》中也写过这个场景:“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那么,茱萸到底是什么?能不能真的辟邪去湿?茱萸又名“越椒”“艾子”,常绿带香,茱萸又可分为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三者都有药用价值。
重阳之时,天气渐冷,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这时佩戴有驱寒去湿功能的茱萸能达到一定的疾病预防效果,也反映出古人“防未病”的科学思想。
综合整理:王宁
美术设计:李少普
排版:张嘉真
审核:郑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