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是一个游戏第九章
2023/4/20 来源:不详第九章烂柯山
前面我们先说到了进化论,这是在正常的尺度上看世界;接着又说到了量子论,这是在极小的尺度上看世界。就像看一座山,先是在山林里欣赏风景,然后用显微镜观察山上土壤、岩石、植物的具体细节。从细微处看到的东西,和正常视野中见到的肯定会不一样,所以量子论在我们眼中显得十分怪异。
除此之外,还能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观察呢?我们还可以从空中往下看,这样你就能够看清整座大山的容貌了,而呆在山里或者对着显微镜肯定是不可能看到山脉全景图的。现在我们要从极大的尺度看世界,看看还能发现些什么,在这个尺度上描述世界物理特性的理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还是先来讲故事吧。在围棋界有个传说:晋朝的时候,一个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看到两个童子在下围棋,就坐在一旁观看。一盘棋还没有下完,童子对他说,你已经离家太久,该回去了,不信你看,斧头柄都烂了。王质回到村里才知道,这时离他上山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村子里变得让他都不认识了,他的妻子也已经去世。后来人们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烂柯”也成为了围棋的别称。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中,其实包含着一些很古怪的物理特性:一是在两个不同的地域,时间流逝的快慢不一样。那两个童子显然是神仙,王质应该是误入仙界了,仙界一盘棋的工夫,在人间就是几十年。二是两地不仅时间流逝的速度不同,而且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觉也不同。仙界一盘棋的时间,虽然相当于人间几十年,但王质眼中时间的流速很正常,他并没有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感觉。假如王质在仙界能看到妻子的一举一动,那么他会觉得妻子的动作快得像闪电一般;而王质的妻子如果能看到他在仙界的动作,那么她会觉得他比蜗牛还慢。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这个神话传说中有一个BUG,就是王质感觉只过了一盘棋的工夫,那么对于他的斧头柄来说应该也是一样。没有理由王质依然年轻力壮,斧头柄却已经烂了呀?
神话传说毕竟只是流传的故事,与现实世界完全是两码事。人们曾以为这些只不过是一种想象而已,但后来才发现,它竟然可以是真的。
在牛顿经典力学占据主导地位的年代,人们以为自己处在一个绝对时空之中。绝对时空是什么意思?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宇宙的任何地方,时间流逝的速度是恒定的,空间的距离是固定的。更通俗点说,就是地面上的1小时,飞机上的1小时,宇宙飞船上的1小时,火星上的1小时,甚至和秦始皇时代的1小时,都是一样长的;在地面上量的1米,飞机上量的1米,宇宙飞船上量的1米,火星上量的1米,甚至和秦始皇时代的1米,也都是一样长的。
这看起来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人们一直以来也都是这么认为的。但后来一些事情的出现引起了怀疑,最终导致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打破了绝对时空的观念,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在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却是相对的。因为根据经典力学的理论,判断任何物体的运动状态,都需要选定一个参照物。对于同样的运动物体,假如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比如我们平常说,一列“和平号”火车在铁轨上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由西向东行驶,这句话中其实隐含了这样一个假设——以大地作为参照物。假如把参照物换成以同样速度迎面而来的另一列火车上的乘客,那么结果就不一样了,在那些乘客看来,“和平号”是在以公里的时速向东运动。而假如以另一列朝着相同方向以同样速度行驶的火车上的乘客作为参照物,那么就更有意思了,在他们看来“和平号”是静止的。
牛顿的这一逻辑表明,只要选取的参照物不同,你所得到的物体的运动速度就有可能不一样。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推测光速应该也不例外,假如一束光向你照过来,光速为C,当你以速度V向着光源的方向运动时,那么以你为参照物,光的速度就会变成C+V;而当你朝背着光源的方向运动时,你眼中的光速就应该是C-V。
在经典力学中,这个问题显而易见。但因为光速太快,而其它运动物体的速度与之相比慢得太多,所以很难对这个推断进行检验。直到年,麦克尔逊和莫雷进行了物理学史上赫赫有名的“MM实验”,才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在地球朝着不同方向运动时,检测到的光速竟然没有丝毫变化。这意味着,我们前面的推测完全错误,不管你是在朝着光源运动,还是在背着光源运动,你看到的光速都保持着恒定的速度C,而不是C+V或者C-V。
物理学界对此一片哗然。不管参照物如何运动,所测量到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一个恒定的数值,这对于经典力学来说是根本无法理解的问题。一时间各种各样的猜测都有,但最终还是爱因斯坦合理地解释了这一现象。
爱因斯坦说,人们以前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在我们这个宇宙中,不管在什么地域,不管是什么物体,它们的时间流速都是相同的。虽然这一观念看起来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现在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观念了。
平时我们生活在一个低速的世界里,一直以来都在用这样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所以看到的就是一个近似的绝对时空。但从整个宇宙的跨度来看,到处都有高速运动存在,光速就高达每秒30万公里。在这样的高速世界里,你会看到一个全然不同的景象。
爱因斯坦从光速恒定这个现象出发,推导出了这样的结论:时间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绝对的数值,事实上,对于处在不同运动速度之下的惯性系统来说,它们的时间流速并不相同。在经典力学中,速度之所以可以简单地相加减,那是因为在低速的情况下,不同物体的时间流速很接近,因此近乎可以忽略这一因素的存在。但对于高速运动的物体来说,时间流速的差异将大到难以想象,因而就不能再把它完全忽略了。
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高速运动的物体其时间流速会变慢,自身的长度会缩小,因而绝对时空并不存在。物体的速度越接近光速,这种效应将越显著。假如你坐在一艘速度达到了光速0.倍的宇宙飞船中,那么你的1小时将不再等同于地球上的1小时,而会相当于地球上的小时。同时,你的1米也将和地球上的1米不一样长,假如你量出飞船的长度是米,那么地球上的人量出来的结果却只有2米!这时候在地球上看,飞船上的人动作变得慢悠悠的,而且人变得扁扁的。
爱因斯坦说,正是因为时间和空间存在这样的弹性,才导致了不管你在哪里见到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是每秒30万公里,丝毫不差。
狭义相对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光速恒定的问题,后来也被越来越多的实验所证实,因而逐渐声名鹊起,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界奠定了尊崇的江湖地位。但爱因斯坦自己对这个理论却很快就不满意了,他的不满意来自于其中的“狭义”二字。
狭义相对论在德文和英文中的本义是“特殊相对论”。它特殊在哪里呢?原来这一理论只在惯性系统中适用,也就是说它只能应用在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东西身上。
问题是世界上有多少东西是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呢?以时速50公里向前直线行驶的火车,它的轨迹真的是直线吗?不,地球表面实际上是一个曲面。它真的能一直保持50公里的时速吗?不,它经常需要加速和减速。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的大山,它真是静止的吗?不,它在随着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原来搞了半天,爱因斯坦发现的只是一个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才能用得上的理论,难怪他高兴不起来。造物主不会考虑到狭义相对论的特殊性,专门给你制造一个理想状态下的世界的。要怎样才能把特殊相对论前面的特殊二字去掉,找到一个在现实世界中能够普遍适用的理论呢?
爱因斯坦想呀想,最后被他想通了。想通的原因在于他发现了等效原理,这一原理表明,加速度和引力其实是等效的。总是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罕见的,绝大多数的东西都始终处在加速度的作用之下,根据加速度与引力等效的原理,可以把它当作引力来处理。所以只要在狭义相对论中加上一个引力的因素,就能把它转化为普遍适用的理论了,这就是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的方程比狭义相对论要复杂得多,因为在物体的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引力是一个随时变化的量,所以广义相对论的公式都是微分方程。爱因斯坦当年为了弄出引力场方程来,还特意去大学里恶补了一年微积分。
比狭义相对论复杂得多的广义相对论,从中推导出的结论也要诡异得多。爱因斯坦根据这一理论,得出了引力会使时空弯曲的结论。他说引力越强的地方,时空就被弯曲得越厉害。
时空弯曲的结果首先是时间变慢了。引力越强,时间就变得越慢,平地上的地球引力比高山上的地球引力要大,所以按照广义相对论的原理,平地上的时钟比高山上的会走得慢一些。但地球是在自转的,离地面越高,自转的线速度就会越大,按照狭义相对论的原理,速度快时间就会变慢,所以这样一来高山上的钟又要比平地上的走得慢。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结论会自相矛盾吗?不,事实上是两种效应同时在发挥作用。按照计算,广义相对论的效应要更显著一些,所以综合考虑两种因素,最终还是平地上的时钟走得要慢一些,这一点后来被实验证明了。
时空弯曲的另一个意思,是在大质量的天体周围,空间不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着的。你可以想象把一个重重的大铁球放在一张拉伸的网上,铁球压着的位置会出现一个大的凹陷。宇宙空间就像是一张大网,天体就像是铁球,天体周围的空间会出现凹陷,这就是空间弯曲。
爱因斯坦由此认为引力并不是真正的力,而是一种空间凹陷现象。就像玻璃弹珠滚到凹陷位置时,会一圈又一圈地绕着铁球滚动,看起来就像是有一种力在牵引着它似的。
如果天体的质量很小,比如像地球这样,那么就只能把空间压出一个小小的印子来。但假如天体的质量非常大,体积又非常小,那么它压出的就不再是一个凹陷的坑,而会是一个深深的洞。任何东西只要和这个洞靠得足够近,就会掉进洞里出不来,即便是光线也没办法从洞中逃离,这就是“黑洞”。黑洞有点像貔貅,基本上只进不出,谁碰到了只能自认倒霉。
空间形成了一个洞,这还容易理解一些。但时空弯曲是一个整体现象,也就是说,时间在这里也形成了一个洞,这意味着什么?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吗?
还有更神奇的事情。爱因斯坦发现,从理论上说,假如两个黑洞刚好屁股对着屁股连在了一起,那么就形成了一个能够贯通宇宙不同地域的通道。这有点像一只虫子在苹果中蛀出了一个洞,把苹果的上下两个面连在了一起,于是人们形象地把这种理论上可以连接宇宙不同地域的快速通道,叫做“虫洞”。
广义相对论的方程,是在大尺度上描绘宇宙的有力工具。爱因斯坦甚至利用这一方程推导出了这样的结论:宇宙要嘛在膨胀,要嘛在收缩,总之它不可能是稳定的。但他自己无法接受这一点,于是大笔一挥,在方程中加上了一个常数,人为地把宇宙“稳定”了下来。直到后来,哈勃发现宇宙确实一直处在膨胀之中,爱因斯坦才对自己的不自信感到后悔莫及。
相对论还引起了人们对于时间旅行的大讨论。从理论上说,根据狭义相对论,速度越快,时间流速就会变得越慢,在达到光速之后,时间就停止流动了。由此许多人想,要是超越了光速呢?那岂不是可以时间倒流了吗?
还是爱因斯坦粉碎了人们这样的梦想。他说,速度越快,虽然时间的流速会变得越慢,但物体的质量却会变得越大。物体的速度越接近光速,它的质量就会越接近无限大。你不可能找到无限多的能量,来为质量无限大的物体加速,所以只要是有质量的东西,它就永远不可能跑得像光一样快。而光子之所以能以光速传播,那是因为它没有静质量。
但在广义相对论中,时光旅行在理论上却是有可能的。时空是可以弯曲的,这种弯曲程度如果足够地大,就有可能弯回到以前去了。到底多大才叫做足够大?根据计算,应该是像黑洞里面那样的大,所以黑洞极有可能就是人们进行时光旅行的唯一通道。
爱因斯坦还有一个惊人的观点。他说,假如不把我们所处的世界,单纯地看成是三维空间,而是看成四维时空的话,那么所有东西的速度都是光速C。
这句话要怎样理解呢?你的脑子里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直角坐标系,X轴代表物体的运动速度,Y轴代表时间的流速。所有物体的运动,都是以轴心为原点,处在X轴和Y轴之间扇形区域内同等长度的线段,每条线段的长度都等于C。
光正好处在X轴上,因为它的运动速度为C,但时间的流速为零,所以光永远不会变老,我们现在看到的远方星系传来的光,和它一百多亿年前从古老的星体身上发出来时是一模一样的。假如有某个东西是绝对静止的,那么它会处在Y轴上,时间的流速最大,它的生命消耗得最快,但运动速度为零。其它物体的线段,越靠近X轴的,就运动速度越快,时间流速越慢;越靠近Y轴的,就运动速度越慢,时间流速越快。
从这个角度出发,相对论揭示出来的世界,跟经典力学的认识刚好相反。经典力学认为时空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而相对论则证明了时空是相对的,但运动是绝对的。生命在于运动看来是一个真理,连宇宙的生命也是如此。
想到这种时空一体的复杂性,我们再一次感到,世界应该是一个伟大的设计,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现在需要提出的问题是:时间的本质是什么?空间的本质是什么?时间真的能够倒流吗?造物主为什么要设计一个有弹性的时空?这样难度会加大,工作量会增加,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好了,现在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提完了。如此之多的疑问应该如何解释呢?显然这些现有的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用人们正常的思维和经验是不可能理解的,我们必须另辟蹊径。福尔摩斯在总结他的破案经验时说:“我总是先排除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当其它一切的不可能都被排除在外后,剩下的那个即便是再离奇,也只能是唯一的答案。”
也许我们将要提供的答案,在你看来已经不是用“离奇”就能形容的了。但请记住福尔摩斯的忠告,只要它能够合理地解释前面提出的所有疑问,而其它你能够想到的可能性又都已排除,那么它就完全有可能是那个你寻觅已久的正确答案。哲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世界的学科。早期的哲学家们,如老子、释迦摩尼、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他们的真知灼见至今仍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哲学曾经是人类的指路明灯,千百年来始终在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但现在却误入歧途了。
要想搞清楚大楼的全貌,应该把各个部分综合起来整体考虑,但现在研究哲学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自顾自地在那空想,玩思维游戏。翻开近代以来的哲学书你会发现,里头全是枯燥难懂的概念,让人望而生畏。
连你的语言都读不懂,别人还怎么去弄懂你的思想?
在看到一些医生留在病历卡上的难以辨认的字迹时,我们有理由怀疑,是不是他们对诊断没什么把握,所以故意用潦草的字迹来掩盖自己的心虚呢?同样的按照经验,我们对一件事情了解得越透彻、理解得越深刻,就越可以把它说明得浅显直白;只有在我们对一件事情了解不够,自己还在糊涂着的时候,才会把它叙述得含混晦涩。
相当糟糕的是,近代以来的哲学家们就是这样,虽然他们大多自己还糊涂着,但却往往有一个毛病,就是当他们在对某个问题搞不清楚时,喜欢玩弄概念,自己创造一个名词来表述它。于是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概念就越来越多,逐渐地,哲学著作就变成了枯燥概念的简单堆砌。
更有甚者,有人竟然产生了这样的错误观念,以为只有那些乏味的概念才代表了哲学,嘴里不时常冒出几个别人听不懂的专业名词来,就不能显示你曾经学过哲学。这个问题在前些日子《非诚勿扰》电视节目中一位男嘉宾的身上,就表现得十分明显,这位哲学男看的哲学书太多,竟然连怎么好好说话都忘了。一位女嘉宾问他,假如我是你的女朋友,你有什么爱好可以和我分享的?他竟然这样回答:“我会因为你的自在而自在。”
霍金说:“哲学已死”。不可否认,相对于最近数百年来科学的突飞猛进,哲学确实落后了,没能跟上科学前进的步伐。科学的新发现,早已把原先人们坚持的世界观捅得千疮百孔,破烂不堪,哲学却没能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以此为契机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观体系,反而自顾自地钻进了死胡同里出不来了。难怪许多物理学家会抛开哲学,试图以物理学来解答世界之谜,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一种徒劳。不管怎么说,关于世界全貌的答案,最终只能由哲学而不是物理学给出,研究地基的人不可能比在各个楼层晃荡的人更了解整幢大楼。
要揭开世界起源之谜,还是得依靠哲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而不能把哲学完全撇开。下面我们就从整体论的哲学思维出发,来回答以下这些问题:世界为什么能从虚无中诞生?自然法则从何而来?世界为什么像是经过了设计的样子?
我们的灵感来自于古老的东方哲学。这里首先要纠正一种观念,许多学哲学的人认为,只有西方才有真正的哲学。美国哲学家梯利就在《西方哲学史》的序论中这样写道:“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已产生真正的思想体系,只有少数几个民族的思辨可以说具有历史。许多民族没有超过神话阶段。甚至东方民族如印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的理论,主要是神话和伦理学说,而不是纯粹的思想体系。”
这种观念其实完全是错误的。
不可否认,东方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思想体系,确实更像是伦理学而非哲学。但在儒家之前,中国和印度其实就已经产生出了以老子和乔达摩·悉达多为代表的伟大哲人,创建出了智慧而严密的东方哲学体系。它的思想其实一点不比西方哲学差,只不过这种思想从未真正被人们所理解。
机缘巧合,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我看明白了《道德经》,由此开始了探索宇宙终极秘密的思维之旅。这里头有一个故事,我喜欢看网络小说,四年前开始迷上了网上连载的小说《凡人修仙传》,它的故事情节是如此的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我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了它的书评区。在那里我发现它因为世界观和价值观与主流观念差异很大而饱受攻讦。已经很久没有一部小说能这样让我震撼了,所以我拿起生疏已久的笔,开始写起了书评来维护它。这段经历也许注定将改变我的人生,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给书中奇异的价值观寻找依据,我翻开了《道德经》。
《道德经》是一部神秘的经典,虽然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却从来没有人敢说读懂了它。所有对它的注释都让人感觉像雾里看花,似是而非,尤其是对于其中最重要的概念“道”,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老子对于“道”是这样描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从这段话的意思来看,“道”并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东西,因为它比天地还更早生成,世界还不存在的时候,它就已经出现了。但它却又和我们这个世界息息相关,是天地万物的源泉,它独立自主、不容更改,循环运转、永不停息。能够具备所有这些特征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道”指的是“世界的本体、动力和运行规律”。其实看完这个定义之后,我们还是不明白“道”究竟指的是什么,首先在人们对世界起源问题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况下,“本体”这个概念到底是什么东西,相信就没有人能够讲得清楚。
翻了翻资料,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术名家,都不认为“道”是个清晰而具体的东西。梁启超在谈起“道”时,推脱说它本身就是“不可言说”的,所以说不清楚。胡适、冯友兰、陈鼓应则干脆认为它是老子虚构出来的概念,其实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东西。
两千多年来,《道德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经典之一,不仅对国人的精神产生了深入骨髓的影响,还远播海外,为众多智者所推崇。很难想象,一个完全建立在虚构概念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能够持续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的脑子里始终在纠结着这个问题:假如老子不是把“道”当作一个虚构的概念,而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东西提出来的话,那么这个东西会是什么呢?
在《凡人修仙传》的书评区,我发过一个叫《凡人论道》的系列书评帖子。就在写书评的过程中,长时间思考的积淀,让我对于“道”的含义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后来在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启发之下,我终于想通了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一发现意义非凡,就如同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跨进了这扇门,老子在《道德经》中表达出来的那个奇异的世界观,就清楚地展现在你眼前了。
老子的思想太超前了。我们完全能够理解,基于那个时代人们可怜的知识积累和简单的词汇表达,老子根本无法用文言文将自己的思想向世人解释清楚。这也导致了两千多年来,《道德经》一直在被人们误读。
但到了现代,人们的知识积累已十分丰富,见识水平已大大提高,要把“道”的含义解释清楚,就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了。在深入理解老子世界观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在老子眼中,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其生成过程和诸多特征,竟然与现在年轻人玩的游戏中的世界极其相似。所以假如用游戏世界来参照的话,我们就可以简单而直观地理解老子的思想了。按照这样的类比,老子所说的“道”其实完全没有人们以前想象的那么玄乎,更不是什么虚构的概念,它简单到可以仅仅用四个字来解释,那就是:
“创世程序”!
实在很难相信,在0多年前,以当时人们的认识层次,怎么可能会出现老子这样的怪胎,拥有那样超凡脱俗的想象力,能够想到和大爆炸理论如出一辙的宇宙诞生场景,而且还猜到了它产生的缘由。老子天才地指出,宇宙的诞生和游戏世界的生成一样,都是一个程序运行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把《道德经》中那些看似晦涩难解的话,与宇宙大爆炸理论和游戏世界三者来对比,从中领略老子那惊人的智慧与洞察力。
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他首先肯定,宇宙是有起始,有开端的,这一点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但比大爆炸理论更高明的是,他还进一步指出,宇宙的诞生,不可能是毫无缘由、凭空出现的,宇宙应该有它自己的“母亲”。
宇宙的“母亲”是谁呢?是谁生成了这个浩瀚的宇宙呢?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宇宙诞生之前,已经先生成了一样东西。“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他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这种东西,就勉强地把它叫做“道”。老子认为,这个他不知该如何命名的“道”,就是创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创世程序”,就是宇宙之母。
我们对比一下就会发现,“道”比天地更早生成,而游戏程序也是比虚拟世界更早出现的,“道”与游戏程序在这一点上的特征完全吻合。
游戏世界的诞生,是游戏程序运行的结果,这个虚拟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由程序产生的。老子认为,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也是如此,创世程序一运行,就接二连三地诞生出了天地万物,这就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游戏程序一旦开始运行,游戏中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器具、角色之类的事物。同样的,老子说只要创世程序一直在运行着,天地间万物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生生不息。从这点来看,创世程序就像是一个伟大母亲的产门,是天地的根源,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这就是《道德经》中说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在游戏的过程中,程序一直是独立运行着的,不会随着游戏进程的变化而变化。创世程序也是如此,它始终独立运行着,在世界的演变过程中不会发生改变,所以说它“独立而不改”。只要世界还存在,就表明创世程序仍在运转着,所以说它“周行而不殆”。世间万物都来自于创世程序,所以它“可以为天下母”,也就是说,“道”就是诞生宇宙万物的“母亲”。
宇宙大爆炸理论说世界是从虚无中诞生的,相信一般人看到这种说法的第一反应是,那怎么可能!但如果按照老子的观点,就完全是可能的了。游戏世界确实是从什么都没有的状态中产生的,创造它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的原材料,只要有一个游戏程序就足够了。老子认为,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也一样,是创世程序运行之后在虚无中诞生的。他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大爆炸理论说世界是从奇点开始的。但这并不像有些人以为的那样,真的存在一个无限小的点,物质在那里有无限大的密度,从这个点中诞生出了整个世界。所谓的奇点,其实只是一个界限,而不是具体的实物,它指的是创世程序启动运行的那一个瞬间。例如说一款新开发的游戏,从明天上午10点开始正式投入运营,那么这个时点就是游戏世界的奇点。
就像游戏程序点击运行的一刹那,游戏中的虚拟世界就会突然出现一样,创世程序开始启动之后,世界也就在一瞬间突然诞生了。现在流行的“暴涨”理论认为,在大爆炸之后,曾经存在一个异常短暂的快速膨胀期,宇宙先是突然间迅速扩展到一个相当大的跨度,然后才回到比较稳定的膨胀速度,一直到今天。这和游戏世界的生成过程完全是一样的,先是突然间出现一副相当大的地图,然后这个地图再随着游戏的进程慢慢扩张。
有人说,世界是从虚无中诞生的,但虚空中没有物质怎么会发生爆炸呢?其实这是对大爆炸理论的一种误解。世界诞生的时候,一张地图爆炸式地出现了,这里用了“爆炸”这个词,主要是用来形容它的突兀和迅速,这张地图的扩张速度已经无法用一般的名词来描述了,甚至远远要比光速还快,所以使用“大爆炸”这个词来形容它,并不是真的有什么东西在宇宙诞生时被点爆了。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艾弗琳·盖茨这样说:“尽管名字听起来很吓人,但大爆炸并不是空间中发生的爆炸,而是时间和空间的起点——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当前人类对物理学的领悟能把我们带到最接近起点的地方。”
令人吃惊的是,老子似乎对世界从无到有的的演变经过了解得很清楚,他用“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这句话,形容了世界从小到大的整个膨胀过程。这里头的“反”字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宇宙膨胀到了极点后就会收缩。不知道他的这种判断从何而来,也许这是他根据自然界存在物极必反,事物都在循环演变的规律推导出来的,但对此我们有些怀疑。在现有的网络游戏中,一般来说游戏世界会一直扩张下去,没有见过它还会收缩的。当然,谁知道现实世界到底会怎样呢?
曾经困惑过人们的“自然法则从何而来”的问题,现在迎刃而解了。不管是什么样的游戏,都必然会存在游戏规则,它们就蕴含在游戏程序之中。创世程序也是如此,其中包含了世界的运行规则,万物的演变过程会因此而呈现出规律性来,这就是自然规律。老子说,只要掌握了自然规律,我们就能据此推导出事物以前的状况,或者预测它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这叫“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纪”指的就是自然规律。
现在你应该明白老子说的“道”是什么意思了吧?只要明白了这一点,《道德经》在你眼中就毫无神秘可言了,你会发现它其实不过是一篇哲学论文而已,只是里头有着一套完整的理论,一个非常奇异而深刻的关于世界观、发展观和价值观的思想体系。
按照老子的这种说法,世界必定是经过了设计的。创世程序是某种超强智慧的结晶,它本身就是精心设计后的产物,由它所产生的世界,必然会显现出思维活动的特征——精细与繁复,并具有统一的风格。所以自然界的生物结构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复杂性,相隔遥远的星体结构中令人费解的相似性,宇宙在不同尺度上出现结构的重复性,这些都很好解释。
不知道看了这个答案之后,你是觉得恍然大悟、心灵受到震撼、感到不可思议、还是认为这纯粹是在胡说八道?但不管怎么样,你先别急着下结论,因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解释,一切都等你看完之后再说吧。
下面我们接着马上需要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创世程序又是从何而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