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火星,先遣队可能是这种不起眼的生物
2022/7/11 来源:不详“我们需要改造火星的表面环境,而地衣可能就是一个先遣队。”
王立松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大家可能对“青苔”比较熟悉。它包含了很多的生物物种,包括真菌、地衣、苔藓、藻类等等。我研究的主要是地衣。
地衣到底是什么?假如我们把地衣体切开,放在显微镜下看——绿色的是藻类,白色的是真菌。
打个比方,把白色作为男生,绿色作为女生,这就不是我们所看到的真菌或藻类,它是可以共生的。这里要强调,一定是共生藻或者共生菌,也就是它的特异化。
共生的地衣
在这种情况下,真菌的孢子飞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它一旦看到了适合它的“女生”,它就会产生共生。
这时候,藻类就会跟真菌说:“你给我盖房子,你得保护我。”那么真菌就给他盖了房子,也保护了它。但是藻类也会跟真菌说:“我给你做饭。”这就是光合作用提供氮素营养给真菌,所以互生关系就产生了。
我们在哪里可以看到地衣呢?在北京、上海、广州是看不到地衣的。但是我们到野外,就可以看到树干上、树枝上、建筑物表面,甚至是玻璃表面,都是有地衣的。
在一些特殊的环境里,比如说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或者是一些高海拔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动物死去了以后,骨骼深面也长满了地衣,甚至牙齿表面都会有地衣的出现。牙齿是珐琅质组成的,很没有营养,但是地衣可以顽强地自养,生活得非常好。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结婚宴席上总会有一道特殊的菜,是用树花做成的。树花是一种地衣,用来凉拌着吃。
我们问当地老乡,你们为什么每一次结婚的婚宴上都有这么一个菜呢?他们说这象征伉俪的永久和好。还有一种可能,是不是老百姓很早以前就有祖传的认识——地衣是共生的关系呢?
地衣的作用
我们到丽江、香格里拉等这些地区,都能看到大部分的地衣是作为蔬菜食用的。在一次大战中,没有足够的消炎药,受伤后就用松萝进行包扎,因为它有消炎的作用。
像云南肺衣,早期50年代的困难时期,当地人用这种地衣来充饥的,但现在作为旅游食品已随处可见。
这种地衣是石蕊试剂的原料之一。
地衣在动物的食物链里十分关键。我们都知道金丝猴,但是鲜有人知道地衣。因为冬季既无果实,也无嫩叶,所以金丝猴在越冬时,主要是靠吃地衣维持生命。
所以有些地衣物种的分布范围与金丝猴的迁徙路线密切相关。还有一些地衣,像北极地区的鹿石蕊,是驯鹿进食的主要地衣物种。
实际上地衣的生态学意义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极端环境。海拔-米的高山上,我们如果顺着山脊往上爬,已很难看到其他植物在此生长,但爬到悬崖绝壁上,却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地衣,在这里长得非常好。
比如图片左上角是生长在南极到北极、喜马拉雅地区,它每年的生长率不超过1个毫米。因此,如果我们不知道地震的断层年代,我们可以测量在断层以后生长的地衣的直径来获得有关断裂的信息。
在冰川退缩之后,地衣是首先登陆岩石表面、肉眼可见的生物。为什么在岩石表面形成的地衣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因为藻菌共生后会产生地衣特有的缩酚酸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有色素,能够抵御紫外线的强辐射。
同样在干旱和极端高温的环境里,比如沙漠中心,也能看到一些地衣。这些地衣在沙漠的表面形成结皮,就是我们俗称的“地衣地毯”。
它可以改变沙漠的游动环境,为其他生物登陆创造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我们在采集时发现这样的地衣很烫手,但当时也没注意,结果到了晚上,凡是没有戴眼镜的人眼睛都非常疼。
因为太阳光照射到积物后,积物反射的热量把采集人员的眼睛烤得都很难受,戴了眼镜的人就会相对好一些。
地衣还在植物的演替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地衣生长的过程中分泌的地衣酸可把其基物,比如石头表面的生物分化掉。这使一些孢子类的植物,比如苔藓、蕨类就可以在很少的土壤里生长。
等它们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后能风积更多的土壤,这样苍天大树就会重新生长,这就是植物演替中的“先锋生物”。
地衣也是一个最佳的生物监测材料。左边的照片是年我在昆明植物园拍的,昆明植物馆距离市中心只有十公里。等我年拍的时候,同样一棵树,同样的地点,随着城市的扩大,地衣已经消失殆尽了。
原因很简单,尽管地衣的生物适应性很强,但是它对环境的要求是非常敏感的。为什么我们在北京看不到地衣?因为有雾霾或者其他的一些汽车尾气。地衣生长得很慢,而一旦被破坏了就很难修复。
地衣的采集
我们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野外采集、看显微镜、做DNA。我一个加拿大的朋友跟我说:“你做的工作是全世界最好的工作。你可以跑到世界上任何一个有地衣的地方;你可以采集标本后,在显微镜下跟不同的生物物种对话;可以找到这些物种的归宿,探索它的起源。”
但是我们的采集工作也很辛苦。有一次在丽江玉龙雪山的蚂蟥坝,工作后,我们拿着馒头、土豆开始吃饭,等我们吃到一半的时候,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蚂蟥爬到了我们身上,耳朵、脸上到处都是蚂蟥,手都抓不下去,只能拿刀子刮下去。
等我们回来后,发现满身都是蚂蟥咬的印子,蚂蟥咬了后不会血不止,所以衣服上都是血。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尊重我们的每一份标本,就是尊重我,因为这是我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实际上在采集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的一些敬业者,有牺牲的,也有受伤的。
地衣的多样性,无论是在高山还是沙漠中心,都显示出了它的独特。它们都很小,我们必须要弯腰去看,或者手持放大镜去看。
把地衣这些小的植物、生物包括进去,才能叫作生物多样性。地衣也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比如地衣可做香水的定香剂,还可作药用、染料等等。
现在有90%以上的人根本就不认识地衣,从南极到北极、到赤道、到高山都有地衣的分布,只不过是我们不认识。
全世界大概有两万种地衣,中国已知的有三千种地衣,我采集的标本大概有5万多个。这是80年代对国际开放的中国的一个很有名的杂志,叫《人民画报》。
年的时候,我刚进到植物所工作。单位派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横断山综合考察队,我当时17岁,考察队大概就两三百人,我是最小的一个。
那时候我们采集了大量的标本,结果在这些标本中,真菌有人在做,苔藓也有人在做。但是其中有一部分标本,我们采回来后发现没有人研究它们,去问老师,才知道整个西南地区都没有人做。
我们只能把这些标本打包放在箱子里,积累多了就是相当大的麻烦。因为既不能把它们处理扔掉,也不能进行科学鉴定。当时我就说我来做这个工作,从那时我就跟地衣结缘,一直到现在都还在研究地衣。
一般来说,地衣长在石头上,不是轻易就可以取下来的,有时候我们要把石头敲下来,带回到实验室。我也跟我的学生说,你们要读这个研究生,就要学会爬树。但是到目前为止,每次去都还是我在爬树,因为他们爬不上去。
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新物种,比如像照片中的地衣物种,是在热带地区刚刚发表的新物种。
还有一些新物,比如上图的物种,只在局部的某个山头上发现。我们就推测,这可能是找到了避风港而保护下来的一个新物种,还在这么一个很小的环境里,只产生了一个独立形成的繁衍过程?这些都是科学上有待于去解决的问题。
地衣的消亡
这张照片是中国的特有种,叫金丝带,只在中国横断山地区分布。
大家会问,这么漂亮的地衣,为什么不好好拍一些细节给我们看看呢?因为过了两年,我再去的时候这个树已经倒了,照片也成了文物。
这个地衣是在北美和日本都有分布的,但早在十多年前北美和日本都宣布这个物种已经消失了。
但是在中国喜马拉雅地区还有这个物种的出现,所以我们希望把这些物种作为濒危物种保护起来。
而有些物种已经消灭了,比如中华疱脐衣。
它并没有那么好看,原来的分布记录只在台湾阿里山和云南的丽江玉龙雪山。我年去的时候,拍到这个照片,也采集了这份标本,从那以后这个标本就消失在所有研究者的眼里。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个对地衣的红色名录和红皮书,我们也希望以后能做这方面的工作。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会受到人为的干扰。比如下图的地衣,它是喜马拉雅、印度、尼泊尔地区的特有种。
但是这个物种在中国被大量采集,用来做药,也做藏香的原料,但是这个物种的海拔分布只在-米之间,是一个非常狭小的分布带。
但是它被无序地采摘,目前滇西北已经很难到这个物种了。更关键的是,这个物种到底归属在哪个科、目、门,我们还不太清楚。也就是说,有一些地衣,在我们还没有认识之前,它可能就即将消失了。
我们目前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呢?在中国,目前地衣有92%的物种不清。高等植物或者是有花植物,92%的物种可能是清楚的,地衣是刚好相反的。我们的首要问题是要认清地衣的家谱和资源的分布。
同时,我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