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科学冬天火锅为什么总有办法

2022/11/5 来源:不详

c#.net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章咪佳

前几天有人给作家许知远写信,问:“青年一代面对各种挑战,有什么好的缓解方法?”

这么一个够思想家写一本书的问题,许先生没有给出青年渴望的答案,不过他比往常客气地由衷地说了一句:“吃火锅是个很好的缓解方法。”

我想起年春天,那个最糟糕的春季,封闭管理还没有完全解禁,特别是在高校里,同学们不能够随意出校。传说吧,有个大学生,如此这般地翻出学校的围墙,还在环绕校园的河塘里游了好一路。

干嘛去呢?吃了一顿火锅。

火锅怎么有这么多办法?

合家欢

中国火锅热闹,吃起来人多热闹,吃的食物也热闹——大杂烩,到齐。

有一种说法讲,大杂烩火锅是李鸿章先生发明的。我没有查到出处,但是看到李先生的籍贯是安徽,觉得有可信度。

安徽最出名的“合家欢”火锅(一品锅),顾名思义,全家老小齐聚一堂,一层一层荤的素的码起来,团聚的幸福油然而生。

不论到地球哪个角落,这一口锅都让中国人格外怀念。

十多年前我去日内瓦,当地人带着去吃瑞士著名的fondue,在那里听说了一个火锅的故事。

这种食物在中文里通常译作“奶酪火锅”,食物裹着芝士,一个锅子煮着吃,中国人自然十分乐于将它归于火锅门类。

有一群中国留学生去吃fondue,一看菜单好单调哦:“芝士甲、乙、丙、丁,食物基本是各种法棍,水果……”于是他们要求能否点上菌菇、蔬菜、肉、海鲜……通通加入锅中煮起来!

结果——“渴望火锅团”被请出了餐厅。

吃fondue在瑞士被认为是很正式的活动,店里的食客多着正装用餐。行事有板有眼的瑞士人当真认为:你们这么个点法,是来捣乱的。

此火锅,非彼火锅。

哪怕吃上中式火锅,也有不买账的。

年,英国食评家杰伊·雷纳(JayRayner)在伦敦一家自助火锅店试吃了中国火锅,一通抱怨:

“把牛肉片、鱼丸、香菇、方便面放进去,涮出的东西很快就一个味儿了,满嘴都是‘不够优雅’的咸辣味……我最后嚼了点碎豆腐,剩下的一些尝起来就像鞋皮。”

我一边在想:咦,鞋皮是什么味道?一边看着这些食材的字眼,想到一锅“咕噜咕噜”的锅底,就充满了“不要优雅”的动力。

不是我一个人有这股劲儿。也是在年,中国网友已经开始未雨绸缪,讨论空间站涮火锅的方案了——

航天员甲:“我想吃火锅。”

航天员乙:“你咋不上天呢?”

航天员甲:“这不是在天上吗?”

知乎网友注脚此方案的意义:“即便现在这个方案无用,以后火星移民计划呢?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漫漫征途,火锅为伴。”

热烈

英国美食家嫌弃的“不优雅”的咸辣味,正是中国人热爱的火锅精神之一。

我有个朋友是湖北人,我们有空常常一起吃饭;每当想不好方案时,吃火锅总没有错。但有一天他特别说了一句:“潮汕火锅不吃,没味儿。”——他知道我肯定在搜牛肉火锅。

朋友是很有绅士风度的人,不是实在不能接受不太会提这么具体的要求;后来大家聊起热烈的重庆火锅文化,我明白一些个中缘由。

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第一次去重庆吃麻辣火锅(大约是、90年代),被两件事情震慑:

那是盛夏,那会儿也没有空调。重庆人照样吃火锅,热火朝天地吃,光着膀子大汗淋漓地吃,谁也不认识谁安之若素地吃——本地人叫“光巴胴火锅”。

“我想我好歹是个文化人,不能脱衣服。”结果马爷一斯文,肉也没吃着——那火锅器,是一种有格子的锅,你可以想象差不多九宫格吧。

马未都不了解锅的行情,搞不清这其实只是上面一层有格,底下是通的。“一涮,肉没了!”——跑隔壁“屋”里去了。邻座的哥们一筷子起来就给吃喽。

哑口无言。“这锅讲究的是不能离开这格儿。”

也真的哑口无言了,被辣的,“眼泪鼻涕一块儿流。”——重庆牛油锅,全是红的,没有“鸳鸯”。

那时候重庆人还讲究不换锅底,改天过滤一下点热了继续涮。美食家陈晓卿说,这是有道理的:“香味分子随着时间的推进,会不停地分解,这就是百年老汤的秘诀。”

“哪怕是去清汤汤底的店,你晚半个小时去,肯定赚了。汤底不停地加热,更香了。”

重庆火锅又是最亲民的。年代,“一拖三”就在全国闻名,素菜一块,荤菜三块(现在据说还有不少“四拖二”),这恐怕是羊肉牛肉锅,都难做到的。

一百多年前火锅得享大名时,重庆江边的苦力,以“下脚料”作食材。当时江边也是屠宰牛羊的场所,辛勤劳作纤夫们就加工动物杂碎,涮着汤底吃。

中国人的智慧恰恰就在其中,先人们能把没有人吃的东西,变成能够食用的至上美味。

比如黄喉,这是牛和猪的主动脉血管——不能直接吃,需要手工一层一层地撕下去,最中间的部分才能吃,是脆的;

比如毛肚,牛的胃——牛有四个胃,只有第三个胃能吃。经过反复消费,普通人都庖丁解牛一般地了解这个部位,叫百叶。

现在也有吃牛第二个胃的,广东叫金钱肚

肚,还有散单、肚仁、大梁,在中国人嘴里,口感都不一样。

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一生好一口肚仁。这肚仁,是羊的储胃冠状沟——每头羊有这么一条“棱”。但是即便一头百十来斤的大羊,这“棱”也不超过四两。“棱”又可分成三段,最后一段也就大拇指大小。把这块拇指大小的东西,再剥皮去膜,剩下的几钱肉,才是最后下锅的肚仁。

这些食材,都需要花费工夫反复地处理,不然都不好吃。

不胖

火锅的底料,也极其讲究时间,炒制时间越久越好。这程序可能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但是最要工夫的活儿,起码得炒一宿,才能把香味一层一层地炒出来。

时间,是工业代替不了的。这又恰恰是火锅对现代生活烦扰的一种消解。

过去有一个香港美食家问北京的美食家:“涮羊肉怎么吃?”

北京人拿相声大家侯宝林先生的吃法解释——一盘羊肉,“唰”下去,捞着就吃了。

“羊肉不应该一片一片涮的吗?怎么能这么粗暴?”

“那是因为穷,才一片片涮。”

羊肉入水就熟。侯相(杭州话读hēixiàng,传神地表达了心向往之)的人,眼睛发光,恨不得一筷子夹十片肉。

年代,马未都、王朔他们一拨人去涮羊肉,一进门:“一人二斤。”这十个人要了二十斤羊肉,服务员瞠目:“能吃得了吗?”

实打实地全吃进肚子里。

马未都说:“年轻的时候,羊肉吃多少都能化在肚子里。”

哪怕不是人自身纵向比较吃肉能力,就说火锅这种吃法,能比别的炒的烤的烹饪方式,吃下去更多的肉,是完全有共鸣的。为什么?

知乎网友又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了——

“用餐时间长。(火锅)一边涮一边吃,中间要等,要调蘸料,要社交……一吃一俩小时,胃对这种一次次微量的刺激,估计是麻木一些的。”

加上食用的是高蛋白物质,与食用碳水化合物相比,其对血糖的影响较为缓慢,饱腹感较差,愉快的火锅时间里,人放松了。

哪怕胃反应过来,好像也不是太打紧。

吃火锅,相对就远离碳水化合物,人(自我感觉)不那么容易吃胖。口腹之欲满足了,心里还不愧疚。

总之,就像西方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6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