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当年,柴锅做饭香
2022/7/16 来源:不详乡间煮饭总带着烟火气。现在大家都用上了电饭锅,烟火气没了,饭总少点香味——锅巴香。把米汤倒入满是锅巴的锅里,搅拌一下,盛起一碗,就点咸菜便觉是人间美味。
把米放在盆里拣出稻粒、石子和老鼠屎,两三遍洗净,便可下锅。不同的米,放水的量不一样,早稻米和糯米要多一点水。米下锅放水后,便麻溜地钻到灶台下,蹲着把引火的茅草放入灶堂里生火。
早年农村做饭,家家户户都是土灶台。台面上两三口锅,两三个热水罐围着火堂合理地摆放着,有的人家灶台上还有一个煮猪食的吊锅,多数是靠近烟囱和灶台口的位置,利用尾火和热风加热猪食,也算是高效利用了能源。每口锅的下方都有一个火堂,火堂下有灰坑,侧上方有烟囱出风口。
生火的好材料有刨木花、干树叶、松针,或者干稻草。梅雨季节,泛潮的枯稻草很难用火柴点着,点着了火也不旺,容易熄灭。火不旺的时候,会对着余火或火星吹气,充足的氧气会让火慢慢地旺起来,这时大多都伴随着黑烟,烟气多的时候呛得人咳嗽、流泪。好不容易点着的火,总是小心翼翼地送进火堂,再慢慢添加柴火,直至烧旺。
煮饭最好是用大火把水烧开,水开后略等一分钟左右时间把米汤烧浓,接着把多余的米汤舀出,留下合适的水米比例——一般是米上略有半指厚的水即可,盖上锅盖,用抹布把锅盖四周围实。
这时,灶台下火堂里改中火,把饭煮熟。饭有没有熟,听声音就知道,等到凝结在锅盖上的水滴落到饭里,听到下小雨的雨滴声时,饭就快好了,等闻到微微的饭香时,就该把火堂里的明火熄灭了,留下红红的炭火即可,在余热的炙烤下饭变得更加的香软。
煮饭的米,口感最好的米是晚稻米,其次是中稻米,最难吃的是早稻米。晚稻米生长周期较长,多在夏季栽种,秋末收获,昼夜温差大,和水果一样,温差使得稻米糖分足、品质好。
早稻一般在4月播种,7月收获,春夏之交天气变化较大,稻禾生长慢,等到6月初稻子杨花抽穗时,如果遇到天寒,稻米的灌浆就会受到影响,稻米的饱满度自然不佳,先天不足使得早稻米的口感差。
早稻收割后接着种晚稻,两季之间,抢收抢种便是要命的“双抢”。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种得少,尤其是在过去稻子产量低的年代,每年要缴纳公粮,农家自然会一年种两茬水稻。
随着打工经济盛行,农村劳动力减少,留守老人开始一年只种一茬水稻了,这样种的时间会推迟些,收获也就早一些,但这些时间都是水稻生长的黄金时间,中稻的产量自然最高。
早年交公粮,一般是不要早稻的,早稻只能留着自家吃。早稻米吃起来粗糙,孩子们不喜欢,不过用来煮粥是不错的。早稻时节,病虫害较少,农药残留少,现在的早稻米又成了香饽饽。
锅上一下,锅下一下,这是农家做饭时身体的轨迹。锅下的事主要是往灶堂里添加柴火。我家在长江边上,地处江滩平地,水好地好,是真正的鱼米之乡,也是经济作物棉花、油菜的好产地。
棉花和油菜的秸秆是当地主要的柴火,经常做饭的人都知道,棉花秆经烧、火旺,麻烦的是棉花秆子硬,弄断扎成柴把子不容易;油菜秆脆,易扎成把,放到灶堂里,嘭的一声,火苗便窜出来了,转眼变成了灰烬,即便如此,也好过烧稻草。
烧油菜秆是不适合需要旺火的炒菜,不然锅上忙炒菜、锅下急添火,会弄的人手忙脚乱。树枝树杈是灶堂里的好材料,比棉花秆好用,农闲的时候,会砍一些树枝、树杈,晒干后留着农忙时使用。
记得年的夏天,长江的水特别大,很多人家在江堤上用树木搭了简易的木棚,以防万一。后来水退了,搭木棚的人家也很少去把木头扛回家,我便和弟弟经常到江堤上弄一些木头回家,劈成柴火,那是记忆以来做饭最愉快的一个夏天。
在灶台下添柴火时,受《西游记》的影响,会眼睛盯着火看,希望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练了些时日,发现没有效果,还被火烤得皮肤疼痛难受,便不再干傻事了。添柴火,土话叫“塞火”,我理解也就是把柴塞进火里。
塞火这活,季节不同,感受大不一样。冬天火烤得人暖洋洋的,小孩子是愿意呆在灶堂下的;夏天灶堂下,又热又脏,特别是一扒拉柴火,还弄得一身的灰土残渣,自然不爽;秋天在灶堂下添柴火,可以烧烤一些山芋、花生,倒也快活;春天灶堂下,一般比较干净,冬季农闲的时候,柴火都整成把、打捆码整齐了,塞火倒也清闲。
以前农村人干的苦,可是粮食常常不够吃,多数人家总会在农闲或青黄不接之时,吃一些稀饭、山芋饭、南瓜饭或者其他杂粮饭。现在人说,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油水足,饭吃得少,就不缺粮了。解释的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确食物丰富了,不用饿肚子了。
我是讨厌吃稀饭的,对山芋马马虎虎,对豆角米煮饭倒是喜爱。把长长老豇豆中的米剥下来,炒熟后待饭锅里的水开后,放入豆角米一起煮,等饭好了,盛一碗那味道是极好的。
吃饭要有菜的。在没有大棚蔬菜的时候,菜品还是比较简单的。冬天主要是白菜、萝卜,春天有莴笋、菜苔、蚕豆,夏天比较丰富,有各种瓜类,南瓜、黄瓜、丝瓜、菜瓜,还有青椒、西红柿、茄子、豆角等,秋天有冬瓜、毛豆、小青菜之类的。韭菜、空心菜是菜园子里比较长寿的菜,持续好几个季节,菠菜、胡萝卜、土豆在过去是菜园里比较稀罕的菜。
两季之间,往往因为土地翻种的原因,蔬菜供给便会接续困难,这个时候,一碗咸菜,一碟辣椒酱或一盘豆腐乳便是下饭菜了。农家人,一年四季都是直接从园子里摘菜做饭,至于鱼和肉,那是年节或来客时才有的稀罕物。农忙或青黄不接之际,买点海带或豆腐、豆干也算是奢侈了。
有一样菜不是地里长的,也不是买的,那是鸡鸭下的蛋。暑假在家做饭的时候,我最喜欢做西红柿鸡蛋汤或者丝瓜蛋汤,因为做法简单,方便快捷。夏天的时候,鸡下蛋少,平时积累的鸡蛋到了夏天不够吃。
记得有一次锅里的水都开了,丝瓜也下锅了,就等鸡下的蛋了,烧水前我都去鸡窝看了,老母鸡确实蹲在鸡窝里,可是半天蛋没出来,只好把灶堂里的火熄了等鸡蛋。
菜园子里的菜,经过简单烹炒,加点盐就是美味。有一些难以快速炒熟的菜,为了节省柴火,会煮到半熟后,放到米饭上蒸熟,比如茄子和豇豆。蒸茄子就更省柴火了,把茄子切四瓣,放到米饭上蒸熟,同时蒸好调味料,调味料一般就是油、盐、蒜瓣和辣椒,吃饭时,把茄子和调味料直接放在一起搅拌均匀,便是一道佳肴。
现在也常在家做饭,不同的是,现在啥都不缺,可总感觉饭菜没有以前的味道。做饭时,过去的一些时光也常常浮现眼前,和其他的日子一样,都随着时间的大河流远了,但一些细节,偶尔想来觉得有趣,便记之。
?精华推荐?
桐城——打造新时代的徽商故里
我愿是你一生的眼
十来岁夜行:不怕“鬼”的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