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上下两龟山

2022/9/24 来源:不详

在盱眙说起“龟山”,人们马上会想到苏东坡、米南宫写的诗,想到巫支祁、水母娘娘的故事,想到龟山寺、龙山寺、安淮寺、淮渎庙等庙宇。其实,盱眙的龟山不是一座而是两座,两山相距30多里,其中一座位于盱眙县城内名曰“上龟山”,另一座在城北30里淮河岸边名曰“下龟山”。但是,多少年来,却有些人并不知道盱眙有“上下两龟山”,甚至把两座龟山混为一谈,以致于产生误解。看来,厘清两座龟山的关系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全国龟山许多座,盱眙龟山史最长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高山大川、遍布华夏。就拿“龟山”来说,全国各地取“龟山”之名的山峰就有许多。如:江苏盱眙、武汉汉阳、山东枣庄、湖北麻城、河南信阳、江苏徐州、重庆渝北、福建莆田、广西玉林、陕西宜君、湖北武穴、安徽巢湖等等,都有名叫“龟山”的小山,就连台湾宜兰东边的海上,还有一座叫做“龟山”的小岛。每一座龟山都有它的历史、它的故事、它的风景。比如在湖北省武汉长江大桥北端、位于长江北岸的龟山,是武汉著名三山之一。它前临长江,北带汉水,西背月湖、南濒莲花湖,威武盘踞,和大桥南端、长江南岸的蛇山形成“龟蛇锁大江”之势。而在山东省枣庄市区东北的龟山,是山东省著名的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那么,在这么多的龟山中,谁的历史最长、故事最多呢?

山东枣庄的龟山,相传是在北宋宣和年间(年前后),东海神龟因助水泊梁山英雄好汉“造反”而触犯神界清规,被罚在此驮日,久而久之化为小山,称为“龟山”,即枣庄龟山得名至今也只有年的时间。而武汉的龟山得名于明代。此山原名“别(鳖)山”,三国时,在山坡上为东吴大将临淮(盱眙)人鲁肃建了衣冠冢,故改称“鲁山”(您看,这不与盱眙扯上关系了吗)。到了明代,明朝皇帝盱眙人朱元璋崇奉玄武,敕封玄武为帝(您看,这与盱眙又拉扯上了),而“朱雀玄武”中,“朱雀”为鸟、“玄武”即为龟。成化年间(年前后),王俭来任湖北巡抚,为逢迎皇上喜好,突发灵感,将“鲁山”改名“龟山”,上表奏请,很快得到朝廷批准。于是就将“鲁山”改名为“龟山”了。这样说来,武汉龟山得名至今也只有年。

盱眙龟山的历史比起它们要悠久得多了,在神话时代,盱眙龟山即已得名。《太平广记》引用《戎幕闲谈》,就提到龟山之名,说“大禹治水,降服淮渎水怪巫支祁,锁于龟山足下”的八角琉璃井(支祁井)之中,并覆以巨石,镇压其内,以保淮水安澜。宋代著名文学家罗泌(~年)曾著《路史》,其中记录了大禹降服巫支祁、锁于龟山之足的事情:

昔李公佐至永和九年泛洞庭,登包山,入灵洞祠,得古《岳渎经》第八卷,奇字蠧毁,不能解。其后周焦君详之云:

禹治淮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呜,五伯拥川,天老肃兵,功不能兴。禹怒,召百灵搜,命夔龙、桐柏等诸君长,稽首请命。禹因囚鸿蒙氏、彰商氏、兜卢氏、犁娄氏,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驱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趋,疾利倏忽,视不可久。禹授之童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田,乌木田不能制;授之庚辰,庚辰能制。鸱脾、桓胡、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丛绕者以千数。庚辰以戟逐去,颈锁大械,鼻穿金铃,徙之淮阴龟山之足,俾淮水永安。(宋罗泌《路史》,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P8)

至今,在盱眙龟山,“禹迹”、“淮渎庙”、“支祁井”等古迹犹存,在许多古代典籍和历代盱眙旧志中,也有记载。故云,盱眙龟山应得名于禹贡(即夏朝)时期,时在公元前21世纪(-年)左右,至今至少有年的历史。如此说来,盱眙龟山的历史悠久是无可争议的。

而盱眙的龟山却有两座:一南一北,一座在盱眙县城内,叫“上龟山”;还有一座在县城以北滨淮,叫“下龟山”。旧县志这样记载:

上龟山,治西南一里,一曰“南五台山”。(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P24)

龟山,治东北三十里。一曰下龟山。(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P6)

两座龟山相距30多里,都位于淮河南岸(准确地说应该是淮河东岸),而且都不甚太高,据《盱眙县地名录》《洪泽县地名录》载,上龟山高程77.5米,而下龟山高程只有35米。但在古代洪泽湖未筑之时,淮河水位高程仅不足10米,所以两座龟山立于淮岸,在汤汤淮水映衬下,也显得高耸挺拔、雄姿伟岸。

二、盱眙城内上龟山,五塔归云故事多

“上龟山”在今盱眙城内,位于第一山南侧,与第一山北侧的凤坡岭(笠峰)相对,若将第一山比为“太师椅”,则上龟山与凤坡岭即为左右两边的“扶手”,以形成第一山的风水之优。南宋时盱眙太守葛洪择其址以建文庙,恐有慕其风水之优而定。关于“上龟山”,还有个名字叫“南五台山”,旧志中这样记道:

上龟山,治西南一里,一曰“南五台山”。《舆地纪胜》:龟山上有五峰,曰迦叶、曰宝积、曰紫铜、曰五峰、曰归来。上有“南山洞”,一曰“招隐洞”。《乾隆志》:昔人秉烛入洞,曲折相通,深入有层崖峭壁,阴气黯黯。以石投之,铿然有水声,遂不敢入。上有“招隐亭”三字,今废。其北麓有五塔遗址,右有三石洞,曰“归云”。《乾隆志》:归云洞在上龟山北麓,临淮河,三洞相连,大于方丈。其左肩五塔遗址,前志谓“五塔寺”,旁三石屋是也。今称“归云洞”。(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P12)

上龟山从第一山稍右逶迤向南,山顶平缓,直至淮水之滨,忽为坡麓,俯瞰似巨龟引颈、畅饮于淮。龟山之名,或因此意而得。在上龟山逶迤南伸、临淮稍南有峰,上有城,名曰虎头城。旧志记:

虎头城,治南。《乾隆志》:在县南门左,其山形峭怪似虎,故名。(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P5)

“虎头城”在盱眙古城南门北侧,与宝积山相对,在古城墙之外,故称之为“外城”。明代时有一书生名叫华志贤,《盱眙县志稿》卷九·人物中记道:“华志贤,字淮村,举人,世居虎头城,坐卧一室,探索图书,经年不入城市”。可见。虎头城并不在盱眙古城之内。后来,华志贤当了舞阳县令,解职归里,高寿九十,受朝廷恩准,赐建“辛卯重光”牌坊以彰(《盱眙县志稿》卷三·建置)。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山取石,上龟山的山体南侧采之去半,临淮之处亦被“打通”,虎头城毁之大半,后来,就在此采石场地建成“山城市场”。虎头城即位于今山城市场西门处,在西门南侧山上仍有遗迹尚存。山下有巷,名曰“虎头巷”。

在上龟山上,古有寺庙十多座,如:位于上龟山顶的上龟山寺(明改龙山寺),位于上龟山北麓的五塔寺、五圣庙、白衣庵、观音庵、一纳庵、火星庙、大王庙、财神庙,位于上龟山寺东侧的南星庵、元妙观、总管庙,还有关圣庙、文昌宫等,其中“上龟山寺”最为有名,旧志上对上龟山寺作如此记载:

上龟山寺,治东北。宋天禧中建。《一统志》《乾隆志》:元末兵废。明初重建,有铁铸罗汉百五十尊。明正统间建正殿。按:《龟山寺晚钟》为都梁十景之一。(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P24)

“都梁十景诗”为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大书法家米芾(~年)所作。宋哲宗绍圣四年丁丑(年),米芾出任涟水军使,从京城汴梁乘舟,自汴水入淮以前往赴任,经盱眙时为盱眙山水风景所陶醉,便一口气写下《都梁十景诗》10首,并书“第一山”碑,在这10首诗中,就有2首是写上龟山风景的,一首是“五塔寺”,另一首就是“龟山寺”,其《龟山寺晚钟》一诗云:

龟山高耸接云楼,撞月钟声吼铁牛。

一百八声俱听彻,夜行还自不知休。

据清代两江总督完颜麟庆(~年)注云:“寺撞钟大都为一百零八声,前、后各发三十六,中发三十六,共一百零八声也。”据说,当时龟山寺的晨钟暮鼓,声震悠远,数十里外皆可听彻。米芾《龟山寺晚钟》诗成,令后世唱和者无数。后来,龟山寺毁于元代兵燹,明初重建。据传,因明太祖朱元璋生于盱眙,故明初在山上县衙门外临街处建有“龙兴首邑坊”,以显盱眙“帝王故里”之荣耀。“上龟山寺”重建完毕,气势磅礴,金碧辉煌,知县欲以此作为敬献皇后马娘娘六十大寿之礼,以寓长寿之意。马娘娘觉得“龟”字不雅,朱皇帝就说“改龟为龙”吧,所以“龟山寺”就改名“龙山寺”了。

说来,龟山寺也是“多灾多难”,南宋、元代数次兵燹毁损,明代重建改为龙山寺,又于明清之交数次受灾。到了清初方才安逸,但清末又遭劫掠。旧志载,咸丰五年(年)五月,清兵的“寿勇”、“胜勇”两支部队同时驻扎盱城,双方械斗,“寿勇”兵退避龙山寺,“胜勇”兵围之数匝,两军相持不下,就连知县、把总前往劝解都被打伤。十五日夜械斗升级,“胜勇”为逼“寿勇”出战,竟然燃放大火,把龙山寺烧个尽光。辉煌千年的龟山寺从此成了废墟。直到年,才在第一山瑞岩后山重建“龙山寺”。如今,“龙山寺”雄踞于级台阶之上,庙宇壮观,大殿雄伟,层楼悬阁,斗拱飞檐。殿内供奉佛主释迦牟尼塑像,殿前有古庙遗存的铁牛、大钟,以及浮屠塔、大香炉等。整个寺院隐于苍松翠柏之中,傲视千里淮水、万亩淮滩,彰显佛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之意,成为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景点。

在上龟山北麓,古时还曾有“五塔寺”,是当年盱城规模最大的寺庙,不仅有庙宇,还有石室,并有佛塔五座,气势雄伟。可惜至明代已成遗址,旧志载:

五塔寺,治西南山麓。《乾隆志》:寺与塔昉自唐时,后废。按:“五塔寺归云”为“都梁十景”之一。(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P25)

五塔寺,旧志云:砖塔五座,今废其四,止存其一。有石屋三,寺已久废,今在小庵傍石屋之前耳。石屋即今之“归云洞”下。其寺与塔,昉建唐时。今塔亦颓,惟有遗址砖灰。(明万历《帝里盱眙县志》古迹卷)

五塔寺前原有五座佛塔,据说,五座宝塔初建于唐代,均为砖砌,立于三座相连的石洞之前,布局呈长方形,中间一座,四角分别各一座,共五座,佛塔高大挺拔,插入云霄,很是壮观。在宋米芾所作《都梁十景诗》中即有《五塔寺归云》一首,诗云:

塔边云影任高低,閒逐清风自在飞。

四海望遥人久渴,不成霖雨又空归。

看来,在北宋时这五座佛塔很高大。但历经宋元兵燹,宝塔受损;到了明代,宝塔已圮。在陈道(~年)所作《都梁十景诗及序》“五塔寺归云”的“序”中,他写道:“寺在第一山之南山畔,旧有五塔,因以名之,今其一尚存。学佛老者凿石屋于山麓,凉爽袭人,雅宜避暑,而塔势孤高,云气时往来焉。”可见,陈道前来时,五塔已圮四座,仅存一座孤塔位于山腰之上。在五塔遗址右边有石洞,洞名取自米芾诗句,名曰“归云洞”。

清康熙十九年(年),黄水夺淮,淮水大涨,泗州淹没。五年之后,康熙二十四年(年),泗州寄治盱眙,泗州学宫亦迁址盱城,即在龟山之麓新建州学。直至乾隆四十二年(年)“裁虹并泗”,州治和州学方迁至新州城(今泗县),泗州州学在龟山之麓度过92年的时光。旧志有载:

康熙二十四年,(泗州)州城湮,移建泗州学于龟山之麓。(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P13)

(康熙十九年泗州淹没,州学宫没于水。)二十四年,(泗)州治寄盱眙县,复建(州学宫)于龟山之麓。乾隆四十二年,裁虹县迁泗州治。泗移治,旧虹县学改为州学。(清光绪《泗虹合志》卷六·学校志)

盱眙人看中了上龟山下的文脉宝地,不仅因此地巷口直对泗州僧伽塔而取名“对宝巷”,而且还将文庙前的街道取名“近圣街”,还在这里搭台唱戏、设堂讲学。为了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在年,由盱眙县开明绅士、县商会会长王养吾出面筹资,曾在“归云洞”前建了一个“民众大剧院”,为四周苇把墙、底层芦柴席、屋顶缮茅草的“宝盖式”建筑,内设木条椅多座,场内还设有茶座。可惜的是,剧场才建成三年,就在年1月遭到日寇的破坏,农历七月十五(8月13日)这天,又因一场龙卷风,剧场毁于一旦。建国后,为解决京剧团演出场地问题,在对宝巷口董家“馥兰池浴室”旧址上也曾兴建了一栋竹木、柴席结构的简易“大棚剧院”,后于年马路拓宽时拆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于此地兴建“城中小学”,后拆并于城南小学。如今,此地为盱眙县海事处所在地。尽管时代变迁、景观大变,但千年古洞“归云洞”依然存在。一座上龟山,一处归云洞,不仅记载着盱城的千年兴衰、战火兵燹,还记载着水患灾害、水漫泗洲,记载着那一幕幕逝去的历史故事。

三、下龟山上多寺庙,支祁井中藏玄机

下龟山位于县城以北官滩镇(古彭城乡)境内,古时候与沿淮山地中隔一水,西临淮河,东为水泽,北宋熙宁二年(年),侍御史彭思永(~年)尝修洪泽渠以助漕运。元丰六年(3年),发运使蒋之奇为避淮水行舟风险,在龟山东侧水泽疏凿“龟山运河”,更将龟山与陆地分割开来,龟山恰似“淮中孤岛”,故更有点是“淮水之中卧神龟”的感觉。旧志如此记载:

龟山运河,治东北三十里龟山下,一曰“新河”,一曰“洪泽河”。又曰“洪泽渠”。《宋史·河渠志》:元丰六年正月戊辰开龟山运河。发运使罗拯复欲凿龟山里河。发运使蒋之奇入对建言,帝命调夫十万开治,既成。(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P28)

彭公祠,治北。《乾隆志》:熙宁二年(年)彭思永凿渠于洪泽,免泗上舟行风险,人为立祠。(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P23

现在,龟山运河早已淤塞,遗迹也成为农田。但是,龟山南端的御码头,以及从御码头开始,沿西侧淮岸向北延伸的青石大堤,仍然岿然如初,使得这座并不起眼的小小龟山,也因其历史厚重和遗迹众多而成为省级文保单位。

关于下龟山,盱眙旧志中如此记道:

龟山,治东北三十里。一曰下龟山。其西南隅有绝壁,下为支祁井。(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P6)

下龟山,彭城乡内。按:盱眙山众,而下龟山最得名,且支祁之井最幽之胜。俗传大圣锁水母于井中,有铁柱盘锁。游人常窥,井内阴遂幽窨,涛声汹汹,闻者骇愕。后人墁以大石,不可睹矣。然以石击之,则铿铿洞彻,涧壑传声也。(明万历《帝里盱眙县志》地輿卷)

龟山,县东北三十里,山麓临淮河,《岳渎经》云:禹治水三至桐柏山,获淮涡水神巫支祁,形犹猕猴,力逾九象,人不可视。命庚辰制之,锁于龟山之足,淮水乃安。以《佛经》考之,则五百梵僧游之地。以《山经》考之,则太真元君之别治也。苏子瞻诗曰:清淮浊汴争强健,龟山下瞰支祁宫。今存古寺,寺后有支祁井,俗传锁支祁于井中,井上有亭。(清康熙《盱眙县志》卷之五·山川)

龟山乃一小山,古时候又只是一座小岛,南北长不足米,东西宽不满米,而位于龟山顶的龟山城,周回不到5里。可谓是袖珍之山、袖珍之地、袖珍之城。在下龟山,不仅有山,有古寺,有城池,有御码头,还有碑、亭、塔、井等古遗迹,以及流传千古、经年不衰的故事传说。说起古“龟山城”,旧志如此记道:

龟山城。治东北(30里)。《康熙志》:在县东北三十里彭城乡内龟山上。宋文帝遣将拒魏太武筑此。今废,犹存遗址。(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P5)

据史载,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七年冬,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攻宋,沿途势如破竹、一路披靡,到了盱眙却出了问题,在太守沈璞坚守下,盱眙城固若金汤,拓跋焘见久攻不下,只得转攻龟山。龟山城小,一攻即克,拓跋焘便定龟山城为北魏的“盱眙县”,留下部分兵卒占据。其余引众南向以饮马长江,试图攻占刘宋都城“建康”(今南京)。结果事与愿违,天寒地冻,没有舟楫,根本无法过江。春节过后,粮草奇缺的魏军饥寒交迫,无奈北返,再次强攻盱眙郡城。可辅国将军臧质和盱眙太守沈璞联袂固守,北魏30万大军竟然在盱眙兵卒的坚守下,攻城三旬不克,丢下“几与城墙平”的兵士尸体,灰溜溜地退回北国,龟山上那个由北魏设置空有虚名的“盱眙县”只存在不到三个月,便一命呜呼了,成了寿命最短的政权建置!而大宋的“盱眙郡城”却在军民坚守下巍然屹立,岿然不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盱眙郡城”和“下龟山城”不是一处,切莫混淆。

在下龟山,充满神奇诡异的要算是“支祁井”了。相传淮河水怪“巫支祁”亦称“水母娘娘”,她挑着两个水桶的水准备把泗州城淹掉,被观世音菩萨掐指算到,便派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前来化解。张果老对水母娘娘说:“我的小毛驴渴了,能否喝一点你水桶里的水啊?”水母娘娘心想,“我桶里装的是五湖四海之水,你一头小毛驴又能喝多少呢?”哪知小毛驴是神驴,一口气把两桶水都喝了个精光。水母娘娘连抢四抢,可桶底只剩了一点点的水脚子,一气之下就顺手一泼,哪知道竟然把泗州城给淹没了。观音菩萨大怒,便亲自前来收复。观音菩萨化作一个卖面条的婆婆,水母娘娘前来讨面吃的时候,观音菩萨一把抓住水母娘娘留在嘴外面的面条的一头,又一把抓住水母腚后出来的一头,两头交叉打一死结,突然面条变成巨大的铁链,就这样把水母娘娘给锁住,扔进了八角琉璃井中,再巨石覆盖镇压。后来这口井就叫“支祁井”。在旧志中这样记道:

支祁井在县东北下龟山,为最幽之胜。俗传大圣锁水母于井中,有铁柱盘锁。游人常窥,井内阴遂幽窨,涛声汹汹,闻者骇愕。后人墁以大石,不可睹矣。然以石击之,则铿铿洞彻,涧壑传声也。(明万历《帝里盱眙县志》地輿卷)

支祁井,俗言五月十三日乌龙探母,岁不愆(qiān,耽误)期,至必风雨。(清同治《盱眙县志》山川卷)

支祁井在下龟山寺后,俗传锁支祁于井中,井上有亭。(清康熙《盱眙县志》卷之五·山川)

据说巫支祁被锁龟山之后,还曾有人真得见到过。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就记述了这样一件事:说在“唐永泰初年(年),李汤任楚州刺史。时有渔人夜钓于龟山之下,其钩为物所制,不复出。渔人者健水,沉没于底,约可五十丈,见大铁锁盘龟山足,寻不知极。渔人遂告李汤。汤命渔人及能水者数十人,获其锁,力不能制。加以大牛五十头(又有记一百头),锁乃振动。稍就岸时,天无风,惊波浪飜,观者大骇。缘之锁末,见一兽状如青猿,白首长须,雪牙金爪,闯然出岸,高五丈许,蹲踞起伏若猕猴,但两目不能视,兀若昏醉,耳目口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眸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辄欲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拽牛,没于水去”(《太平寰宇记》)。后来,人们便把此处称为“百牛潭”。还在其临淮悬崖之上筑台,以祭祀淮渎水神,此台名为“舍身台”。此事亦记于盱眙县志中:

百牛潭,治东北。《舆地纪胜》:在龟山塔北数步。唐永泰中(年),太守李汤以百牛引出铁锁,末有一青猿,高五丈许,复拽牛没水。(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P8;卷十一·古迹P10)

舍身台,治北。《乾隆志》:在下龟山。下临深渊,每岁五月十八日祭淮渎,毕以楮(chǔ,冥纸)帛祭物掷于河。(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P15)

别看下龟山地方虽小,但在古时候却建有好几处庙宇寺庵,其中知名的就有三座:一是“淮渎庙”,又称“东渎大淮神庙”,是专门祀奉四渎之一“淮渎神”寺庙,据传为汉代所创;二是“下龟山寺”(亦称龟山寺),为唐代所创,后宋代高僧金臂祖师(年前后在世)重建,其规制与上龟山寺基本相同,也有千钧大铁钟、五百铁罗汉,但是更加奇特的是,下龟山寺还有“无梁殿”,不须木材,不用梁栋,只用大砖旋砌,穹顶如龛,墙壁如石,留有数门,形似石洞,冬暖夏凉,年久愈坚,相传是唐代著名大将军尉迟敬德(~年)所创;三是“安淮寺”,为清道光年间江南河道总督完颜麟庆(~年)所创。

一座小山,三座名刹,非同寻常,甚为奇观。旧志载:

东渎大淮神庙,在下龟山。寺西南有石刻“淮渎”二大字。每五月十八日,县官备牲帛致祭。(清康熙《盱眙县志》卷十七·祀祠)

淮渎庙,在县治东北龟山上。明嘉靖庚寅(嘉靖九年,年)孟秋巡抚唐龙撰《淮渎庙碑记》立碑以记。清道光十三年(年),河督完颜麟庆起出罗汉二十四尊,钟镬各一具,重修寺宇,将泗州普光王寺大圣僧伽大师移祀于此,撰《重修淮渎神庙附祀僧伽大圣记》,勒碑纪事。撰寺联云:“巫支祁井底深潜润恬洪泽,阿罗汉波间重出福佑清淮”。悬额御书“星渎昭灵”。(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三·建置P11)

下龟山寺,县东北三十里。宋金臂祖师建。(清康熙《盱眙县志》卷十九·古迹附寺观)

下龟山寺,治东北。宋天禧中建。《一统志》《舆地纪胜》:龟山寺有五百铁罗汉。(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P24)

无梁殿,在下龟山寺。唐宋所建,年久愈坚。(清康熙《盱眙县志》卷十九·古迹附寺观)

无梁殿,治东北下龟山。《乾隆志》:其制以甎(zhuān,同砖)为栋,其顶如龛,年久愈坚。《同治志》:甎刻“唐尉迟敬德建”,道光中尚存数门,今废。(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P12)

安淮寺,在县治东北龟山上,道光丁酉十七年(年)河督麟庆建。体仁阁大学士阮元作《移建安徽四碑记》云:麟帅周览泗州,登眺龟山,见有古佛出于水面,察知为宋“无梁殿”,于是泅而拯出铁佛、铁罗汉、铁钟、铁镬甚多,移于山麓,别建为寺,曰“安淮寺”。神佛有灵,应时而出,庶几昔年饥溺之民,今日得见安澜。有寺联云:“佛法无边入水百年还出水,钟声依旧临淮千里更安淮”。麟庆亦撰《重建安淮寺记》,勒碑立于寺前。(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一·古迹P13)

在这些名刹中,曾有高僧住持,留下传奇故事。在北宋的上龟山寺就有两位高僧:一位是“自性大师”,另一位是“广辨大师”,他们在龟山寺坐禅授道、念佛讲经,济世救民、教化众生,深得僧徒弟子和信众善民的敬重。北宋庆历五年(年),二位大师同时在龟山寺圆寂,升化时得舍利子众多,后珍藏于银盒,封于铁函,起塔供养,将珍藏舍利子的铁函龛于浮屠宝塔之中。此塔高大,以致在淮河对岸很远的湖泊中都能看到龟山塔的塔影,这面湖泊就是“塔影湖”。旧志中记载了“自性”、“广辨”二位大师的事迹:

自性、广辨,二慧僧同时圆寂于龟山寺,其舍利子龛于浮屠。庆历五年诏遣内臣高斑賫(jī,怀抱赐赠)赐镀金小银塔一座,御宝封护舍利功德在内。今有碣石可考。其塔久废。今塔影湖即影此塔,盖灵迹也。(清康熙《盱眙县志》卷二十七·仙释)

塔影湖,治西北。《一统志》:在(泗)州东四十里,湖东有龟山寺塔,日照塔影入湖,故名。(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二·山川P29)

在南宋末,下龟山还出了一个名人,这就是自称“龟城叟”的著名画师龚开。据方回《谢玉豹图》诗言,龚开“家近龟山,或自称‘龟山叟’”(《光绪志》卷九人物P85)。旧志这样记载:

龚开,字圣予,号翠岩,自称龟山叟。景定间(~年)为两淮制置司监当官(《国绘宝鉴》),尝与陆秀夫同居广陵幕府。及世已改(指宋灭元立),往来故京。家益贫,故人、宾客候问日,至立则沮洳,坐无几席。一子名(龚)浚,每俛伏榻上,就背按纸作“唐马图”(《桑海遗录》)。(龚)开博学好古,负才能、尚意气,而甚邃于经术,间为诗文,皆清劲古雅,游戏翰墨,为山水、人物尤卓绝不凡。平生长髯及腹,行走如飞(《王鏊《姑苏志》》)(《光绪志》卷九人物P84-85)。

龚开(~年)是宋末元初著名画师。他首开明清写意画之先河,塑造了民间所熟知的保护神“钟馗”的形象,而且,他在《水浒传》尚未问世之前就塑造了“宋江并三十六赞”的水泊梁山起义军首领的形象。尤其是他画马更是一绝,堪称“写意画马第一人”,其所画《瘦马图》(亦称《骏骨图》),竟然与荷兰著名画家梵高(~年)作于年的《老马》极度相似,这两幅相隔六百年的画相似度极高,真的是堪称千古奇观(《都梁稿汇》)。

四、战事频生染古迹,可歌可泣话昔年

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南犯,靖康之耻,宋廷南渡,宋高宗赵构改元“建炎”,始称“南宋”。建炎元年(年)十月辛未,高宗皇帝南渡经过泗州,登城亭观渔人取鱼于淮,还临幸普照王寺,穿上袈裟到大殿拜佛,至僧伽塔下进香,赐度僧牒金钵盂。至时御笔画图,以半还寺;僧送驾出城,高宗又赐御笔与僧(《系年录》《玉照新志》,《光绪志》卷十七·杂记P18-20)。至陡山,高宗于石壁题刻“皇帝尝渡于此”,登舟去往下龟山。金将保童至此,磨去更刻为“金将保童领兵十万过此”(《万历志》山川卷)。十一月已酉初,高宗至龟山(《系年录》,《光绪志》卷十七·杂记P18-20)。为迎圣上到来,在龟山临淮处兴建“御码头”,用盱眙山区青石条石砌就,牢固无比,至今仍完好如初。

据载,宋高宗前脚离开龟山,金兀术随之便领兵渡淮,来到龟山。气势汹汹的金兀术见到龟山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嫉妒之心不由升起,正欲下令焚烧。此时,龟山寺住持老僧冒着生命危险,上前阻止,苦苦哀求,祈望能保全寺院,不可损坏殿宇佛像,以免触犯神灵。金兀术大怒,挥起钢鞭抽打老僧,老僧被打得头破血流、鼻青眼肿、满面是血,无奈之下,老僧只得怏怏离去。金兀术东转西转,来到无梁殿罗汉洞,看到五百铁罗汉端坐洞内,神态威仪。金兀术一一看去,突然看到有一尊铁罗汉的头上竟然有一道伤口,还汨汨地流淌着鲜血,尚未止住。金兀术细看:觉得这尊铁罗汉很像刚才被打的那位老僧,而且神态神情、伤口位置,也都一模一样,金兀术顿时吓出一身冷汗:难道那位老僧是铁罗汉幻化?看来这龟山寺真是非凡之地,仙法神妙,玄机迭出,神僧一体、神人合一,看来绝不能再闯大祸,否则真会遭报应。于是下令:此寺勿焚,速速离开。就这样,龟山寺免去了一次劫难。此事被记载在旧志书之中:

下龟山寺有五百铁罗汉。建炎间,兀术犯淮,将焚其寺。一僧祁哀求免,兀术怒击其首,流血满面,僧走。兀术遂至罗汉洞,而一罗汉血流未止。寺得存。(《光绪志》卷十一·古迹P24)

南宋间,泗州为金所占,宋金划淮为界,隔河对峙,战争频频发生。建炎三年(年)十一月,金兵渡淮来犯,楚州知州赵立率部兼程,驰援龟山。四年四月,有寇宏聚众数百舟楫泊于龟山下,以待御敌(《系年录》,《光绪志》卷十六·兵事P24-25)。绍兴七年(年)四月,江南东路宣抚使、右仆射张浚会中兴四大将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于龟山,共商征讨伪齐刘豫之事(《三朝北盟会编》《旧志辑要》P-)。绍兴三十一年(年)九月壬辰,忠翊郎监盱眙军淮河渡夏俊、武功大夫张政、邑人免解进士胡昉率八十四壮士夜袭泗州,一举收复泗州。十二月庚戌,淮东制置使成闵率部大败金兵,是时,龟山沿路,金人遗弃的粟米如山积(《系年录》《旧志辑要P-》)。开禧二年(年)四月,知盱眙军大将毕再遇领兵攻打泗州,夺之。五月,宣旨军前台檄岳珂往洪泽、经龟山、至盱眙,招抚殿帅郭倪(《宋史·毕再遇传》,《光绪志》卷十六·兵事P49-52)。嘉定十年(年)七月,宋军围泗州未克。金将完颜仲元重兵进攻龟山,重创宋军,二千将士罹难。十一年冬,忠义统帅李全徙屯龟山。时青亦率其众弃金投宋,宋廷置之淮南屯于龟山,有众数万。(《金史·完颜仲元传》《宋史·李全传》《金史·时青传》,《光绪志》卷十六·兵事P52-53)。南宋期间,淮河成了必争之地,在上下龟山发生的战事不可胜数,宋军在与金兵的征战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下龟山麓曾有三座古墓,一座是明正德年间“行人李绍贤墓”,李绍贤忠言耿直、不畏权势、冒死疏谏,在“午门廷杖”事件中,丧命杖下,其耿耿凛然、堂堂正气为世人所景仰。另一座是明末崇祯年间泗州“总兵蔡遇春墓”,蔡遇春领兵坚守泗州,抗击流寇,卒于任,葬于龟山。还有一座是清咸丰年间的孝女徐氏女墓,兵燹逃难,以卖身为救母,保贞洁而投淮,是为烈女。旧志这样记道:

行人李绍贤墓,治东北下龟山。翰林院修撰、状元舒芬(~年)为作《行人李崇德墓志铭》,邑人为辑《显忠录》。(《光绪志》卷十一·古迹P35-36)李绍贤,字崇德,正德十二年(年)进士。先世巢县人,六世祖隶泗州卫,遂籍盱眙。绍贤幼颖异,及冠见大志,负时名,孝友恺弟,称于乡族。释褐,授户部主事,改授行人司行人。时武宗数微行,政游无度。正德十四年(年),将巡两畿、山东,祀神祈福。绍贤与修撰舒芬、兵部郎中黄巩等先后连疏入谏。帝怒,命跪午门,梏拲五日。会金吾卫都指挥佥事张英,肉袒戟刃胸以死谏,帝愈恚。三月戊午,命杖舒芬等百有七人于阙下。是日风霾昼晦。四月已卯,杖黄巩等三十九人于阙下。先后死者十一人,绍贤死焉。其仆殡之庆寿僧寺。世宗即位,恤录谕葬。(《光绪志》卷九·人物P39-40)

蔡总兵墓,治东北下龟山。《同治志》:墓碑书:“特进光禄大夫、镇守泗州等处总兵,官中军都督府,孝弟遇春之墓”。考,遇春镇守泗州,时在崇祯十年(年)。(《光绪志》卷十一·古迹P38)(崇祯)十年,都督府总兵蔡遇春镇守泗州。(《泗虹合志》卷七武备志P)

儒生许銮第三女,年十六。咸丰十年(年)随母牛氏避乱下龟山,母饿垂死,女泣曰:“与其母女同死,曷不卖女,尚可两全。”于是卖女于船户蔡姓。女至蔡船,乘夜投水死,尸立水中。署城守营贾万邦为葬于龟山侧。(《光绪志》卷十·列女P42)

如今,这些古墓早已踪迹不在,但他们的事迹却留迹于志书、流传于民间、铭记于民心。

在县城的上龟山,同样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南宋开禧二年(年)冬十月,金兵九路大军攻宋,以骑步数万、战船五百泊于楚州、淮阴间。盱眙知军毕再遇率兵驰援楚州,只留下段政率七百人守戍盱眙。十一月二十八日,十万金兵如蚂蚁铺地、蝗虫飞天,直扑盱眙。段政率众死守,退至第一山、上龟山,最后弹尽粮绝,被执于金酋前,金酋威逼利诱,段政誓死不屈,大声骂道:“吾宁死为大宋鬼,不能往尔畜产国苟活为官。”酋怒叱缚之。政且行且骂,因遇害。嘉定十年(年)金兵克盱眙,武经进士李申之不幸被擒,面对严刑拷打毫不屈服,面对高官厚禄不为所动,写下“胸中万古横钟阜,一死鸿毛断不移”,在上龟山麓的淮河边,临刑时回首南向,面朝临安(今杭州),欣然就戮,显示出撼天地、泣鬼神的爱国精神与浩然气节!(《都梁稿汇》)

清咸丰兵燹,盱眙城破,为保城池、为守贞节,义烈者选择的是以命相搏。把总李连登,城破殉难。生员张大宾,被创重伤,撰《劝贼归正文》以劝说制乱者,慨然曰:“天地不交,举世滔滔,吾死无所避焉!”傅式金,嘉庆二年(年)考入盱眙县学,咸丰七年(年)“重游泮水”(指初入县学后逾一甲子时的重游仪式),九年(年)已年逾八十,贼陷盱城时,却毫无惧色,骂敌而死。从九品县吏罗福阶,贼扰上龟山,福阶率民练迎战,死于上龟山下。就连上龟山上泰山殿的尼姑吴大姑、杨二姑等,也英勇不屈,奋起保寺,被杀而死。(《光绪志》人物卷、列女卷)

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随即便派出部队向北进攻滁、来、六、盱等地。年1月2日,日军步骑兵多人在飞机掩护下进犯盱眙。从沪宁战线撤退下来国民革命军某部的一个连队,正驻扎在盱城玻璃泉,听闻日寇来犯,在连长黄赤忱带领下,立即赶到上龟山西侧的驴市头一带布防,又在上龟山顶设一个报警大铁钟。上龟山山体直插淮岸,土街从山下沿淮狭窄处通过,此处是唯一的通道,驴市头正好俯瞰此处,地势险要,一夫当关。3日上午,日寇大队人马向北开进,黄连长率所部80余人迅速进入阵地,据守归云洞和山坡上的工事,凭籍巨石和壕沟作掩体,向日军射击,一时枪声大作,步枪、机枪、手榴弹响声不停。日军遭到阻击根本无法前进,便派出一股小队抢占虎头城山坡下山麓,反复向我阵地发起攻击。在我坚强防守下,日军只好往宝积山方向退却,黄连长又带领战士奋勇追击到杏林街,打死打伤日军10多人。日军退到宝积山用小钢炮向我阵地轰击,战士们沉着应战,拼命坚守,阵地无恙。战斗一直持续到天黑,黄连有10多人受伤,弹药所剩不多,且无后援,黄连长只好暂时将部队撤至淮河北岸管镇。7日,盱眙商会会长王养吾会同黄连长一起,带领黄连战士和民练共多人,兵分三路进城与日军交战,在攻击凤坡岭等处战斗中,黄连长、陈连副、十多位战士和几十个民练队员为国捐躯,不得不撤出盱城,民练撤往城北大修庄,黄连撤往北边的下龟山再渡淮去往管镇(《都梁丰碑》)。

五、上下龟山风景好,古今吟咏诗赋多

上龟山在盱眙城内占有“都梁十景”中的二景,而且其他几处景点也近在咫尺。而下龟山也因峙立淮岸,濒临洪泽,山体奇秀,庙祠宏伟,成为一处十分难得的景点,受到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亲睐,留下许多咏诵龟山的诗篇。

说起上龟山的诗词,最负盛名的要算是宋代大诗人、大书法家米芾《都梁十景诗》中的《龟山寺晚钟》和《五塔寺归云》了,其诗在前章已录。

北宋诗人苏舜钦(~年),字子美,景佑元年(年)举进士,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与梅尧臣合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他曾到过盱眙,泊舟上龟山下的南湾,所作《晚泊龟山》诗云:

南湾晚泊一徘徊,小径山间佛寺开。

石势向人森剑戟,滩光和月浸琼瑰。

每伤道路销时序,但屈人情入酒杯。

夜籁不喧尘动息,长吟聊以寄余哀。

上龟山处于都梁群峰之列,其峰虽不显赫,但其侧有杏花园,其下有桃花坞,可谓“春色锁不住,群峰试比娇”。南宋诗人赵来到盱城,弃舟登淮岸,系舫桃花台,循阶登山,入得亭中,在上龟山极目远眺,赋诗一首,题为《登龟山群峰亭》。赵(~4年)字阅道,景祐元年(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与苏轼交甚。其《登龟山群峰亭》云:

桃花台下系轻舫,直上峥嵘不惮劳。

历示群峰三十三,一峰还压一峰高。

此诗中说到龟山有亭,在亭中可观山,龟山在“一峰还压一峰高”的三十三座群峰中虽不显得峥嵘,但其高度、陡峭和登山石阶的层级,却不可小觑。从诗中景致看,这当然不是那孤立淮岸的下龟山,只有上龟山才有此景。

而永嘉“四灵”诗派的开创者潘柽,生活在宋金连年战争之际,他出使金国,返程时来到盱眙,看到的龟山寺早已不是米芾笔下的壮观与豪华,而是断壁残垣的庙宇废基,是淮河对岸的金人幡旗,是破残僧舍里的年老僧人,在他的诗中充满悲愤与无奈。潘柽(~年)字德久,号转庵,因自己文运不佳,屡试礼部不中,依父亲荫恩才除授武官,曾参与建康(今南京市)戎幕,后召试及格,升閤门舍人。于淳熙十六年(年)随使臣出使金国,回国后升任福建兵马钤辖。他在《上龟山寺》诗中云:

菜花开处认遗基,荒屋残僧未忍离。

寺付丙丁应有数,岸分南北最堪悲。

金铃塔上如相语,铁佛风前亦敛眉。

野匠不知行客意,竟磨浓墨打顽碑。

出使安南(今越南)的册封使张以宁(~年),字志道,号翠屏山人,元朝泰定中(年)以《春秋》举进士,官至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封中奉大夫。元亡投明,洪武初(年)受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出使安南任册封使,完旨归途中,于洪武三年(年)殉职于途。元末,张以宁曾来盱眙,船泊龟山下淮河码头,作《龟山》诗一首:

白波滉漾青天垂,我行但觉官船迟。

微微树短水尽处,惨惨日白风来时。

椎牛挂席贾盐客,射鸭鸣弓踏浪儿。

漫郎头白不称意,沽酒龟山歌竹枝。

黄若庸(前后年在世)字仲丹,又字岸园,闽县(今福州)人。清代闽县贡生,顺治十七年(年)任盱眙知县,持己清刚,处物平恕,宽仁廉敏。解组后亦寓居盱眙,落户为籍。并邀吴嘉纪同居盱眙,吴嘉纪曾作《寄所知诗》赠之。著有《过徐器之宛羽楼》诗及《溪行岸园》诸集。曾作《游玻璃泉因至上龟山》诗云:

秋高风色劲,商气方萧森。纡步出层麓,行行惬幽寻。

素闻都梁胜,山枕河为襟。峰头开古县,冈阜盘崎嵚。

不用鬼工凿,怪石罗成林。手扪足复历,何异井与参。

暗泉漏石罅,细韵鸣瑶琴。小池发可鉴,昼夜如秋霖。

岩扉蔽白日,无复知晴阴。州城望隔水,万井咸下临。

傍岩结精舍,云雾时见侵。穿林露幡影,觅路随钟音。

佛灯啮饥鼠,僧舍栖荒禽。襄阳有题咏,岁久莓苔深。

拂拭重讽咏,字字锵球琳。人物有代谢,山川无古今。

余来叹已晚,高风实所歆。乘闲一登陟,长啸扳遥岑。

独恨寡俦侣,相招无素心。

说了上龟山,再说下龟山。

前段时间,有人将米芾的《龟山寺晚钟》一诗写于下龟山景区的牌子上,并有说明说是米芾写的下龟山寺的诗。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米芾龟山寺诗是《都梁十景诗》中的一首,写的是都梁山(即盱眙诸山)的龟山寺,也就是盱眙城区的上龟山寺,这跟下龟山寺根本不是一回事。如果把上下两座龟山、上下两座龟山寺混为一谈,那就张冠李戴、误导游客、大错特错了。

查阅历史典籍,历代写下龟山的诗其实比上龟山还要多,不仅有中国古人写的,还有外国文人写的呢,如高丽国(即今朝鲜)使者朴寅亮就写过《泗州龟山寺》诗。所以,只要把这些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咏诵下龟山的诗整理展示出来,完全可以令游客心灵震撼,赞叹不已,完全没有必要非的把米芾这首写上龟山寺的诗“硬搬”到下龟山去。笔者在这里从上百首下龟山诗中遴选几首,以馈读者。

苏轼(~年)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文学最高成就、书法最高成就的代表者。苏轼大米芾14岁,他的名气举世皆知,他就曾写过多首有关于龟山的诗。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嘉祐二年(年)进士。曾多次旅经淮上(有“淮上十往还”诗句),往来盱泗,写下多首咏淮龟山诗,如《龟山》《过龟山》《龟山辩才师》等,此录一首《龟山》以证,诗云: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

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苏轼之弟苏辙(~年),字子由,一字同叔,自号颍滨遗老,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官至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苏辙也曾作《过龟山》诗云:

再涉长淮水,惊呼十四年。龟山老僧在,相见一茫然。

僧老不自知,我老私自怜。驱驰定何益,少壮空已捐。

掉头不见答,笑指岸上船。人生何复云,陵谷自变迁。

当年此山下,莫测千仞渊。渊中械神物,自昔尧禹传。

帆樯避石壁,风雨随香烟。尔来放冬汴,冷沙涨成田。

褰裳六月渡,中流一带牵。俯首见砂砾,群鱼捕鲂鱣。

父老但惊叹,此理未易原。何况七尺躯,不为物所旋。

众影要同尽,独有无生全。百年争夺中,扰扰谁相贤。

北宋著名词人贺铸(~年),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元佑中曾任泗州通判,元祐七年(年)曾作《元祐七年龟山晚泊》《上巳晚泊龟山》等诗,其《上巳晚泊龟山》诗云:

薄暮春风不满帆,迟迟未忍去淮南。

故园犹在北山北,佳节可怜三月三。

兰气自供游女佩,芸编聊对古人谈。

洛阳车马相望处,曾为吴儿几许惭。

所谓“上巳”,即指“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盱眙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要举行“祓除畔浴”活动,结伴去水边沐浴,或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

张耒(~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人称“肥仙”。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曾作有《望龟山》《龟山水陆院》《次韵七兄龟山道中》《上龟山石曼卿三佛名大字》《宿下龟山寺赠旻师》等诗。此录《望龟山》诗云:

淮上风高寒日西,龟山岭下夜云归。

游人苦恨日已晚,青山自与云为期。

轻舟渔子犯烟去,照水白鸥窥影飞。

人间不作消摇客,老大尘埃空满衣。

说起“回文诗”那可是诗中一绝,不仅顺着读是一首好诗,如果倒着读,仍然也是一首好诗。北宋诗人周知微就曾作有一首《龟山回文诗》。周知微字明老,绍圣四年(年)进士。他在《龟山回文》诗中写道:

潮随岸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碧波清。

迢迢绿树淮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如果您有兴趣,可以倒过来读读看:“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淮树绿迢迢。清波碧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岸随潮。”看看,是不是很顺口啊?当太学士陈朝老夜宿龟山,看到这首《龟山回文》,不由得拍案叫绝、称赞不已,当即次韵和诗一首。陈朝老(~年),字廷臣,号欢喜居士。宋元符至宣和年间(~年)为太学生,宣和七年(年)上书弹劾蔡京等“六贼臣”。绍兴间(~年),朝廷三诏征用,朝老坚辞不起,时称“三诏先生”。他在《宿龟山次明老韵》诗中言:

潮回浪浅细沙倾,岸柳平波映眼明。

桥接短亭连野敻,艇横长笛带风清。

迢迢绿草寒烟暝,隐隐疏林暮霭晴。

遥见迭峰清黛浅,客心伤处碧云轻。

明代有一位名叫丘濬(~年)的诗人,字仲深、琼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老人,景泰五年(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奉诏修《寰宇通志》,后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他也效仿周知微并次韵和了一首《龟山回文诗》,诗云:

潮生海岸两崖倾,落月江淮映火明。

桥透白波流水远,屋连红树带霜清。

迢迢漏尽寒更晓,片片云收夜雨晴。

遥望楚天江渺日,茭蒲深处落鸿轻。

杨万里(~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学家,为“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据说他一生作诗2万多首,流传下来的就有4多首,堪称一代诗宗。其“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白沟旧在鸿沟外,易水今移淮水前”,“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是天涯”,皆为佳句。他曾《题龟山塔》诗二首,此录其一云:

龟山独出压淮流,宝塔仍居最高头。

振笔书空天作纸,玉龙拔地海成湫。

向来一厄遭群犬,挽以六丁兼万牛。

逆血腥膻化为碧,空余风雨鬼啾啾。

张禧,明弘治十二年(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38名进士出身,官历工部司郎中臣,擢至御史大夫。他在淮河乘舟、经过龟山时,作诗两首,其一为《夜宿龟山》,写出了淮河夜景,渔火闪烁,古寺磬声,诗中说:“棹歌隐隐归前浦,渔火微微认远汀。明发王程阻登眺,数声清磬古祠扃。”次日,又游龟山,瞻禹迹,观支祁井,遂作《题龟山水母井》诗云:

长淮日夜赴东溟,千里龟山一抹青。

神禹尚疑疏凿在,支祁空锁水云腥。

盱眙怀德乡人陈道(~年),字德修,明天顺八年(年)进士,授吏部文选主事,调南京刑部,历任员外郎、郎中、南京兵部武选、浙江金华府,云南、陕西布政使、都察院都御史,授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他不仅写有《都梁十景诗及序》《东南第一山》等诗,还写了《泊舟龟山》诗:

古寺红尘外,行边得暂游。四山开画障,万木偃苍虬。

生事惊流水,人情易转眸。泊舟风雨暮,春酌坐消忧。

高丽(今朝鲜)使臣朴寅亮,是朝鲜高丽时期知名诗人,字代天,号小华。高丽文宗朝(~3年)登第进士,历任右副承宣、礼部侍郎、右仆射、参知政事。宋神宗元丰三年(0年),朴寅亮受高丽第十代君主文宗(姓王讳徽)旨遣,与金觐等出使中国。他乘舟循淮而上,欲经汴河前往汴京,看到龟山风景秀丽,山上寺院雄伟,看到淮水中的塔影,竹林下的老僧,听着拍岸的惊涛声,浮云里的钟磬响,先作《使宋过泗州龟山寺》云:

岩岩峻石叠成山,下著蠙珠一水环。

塔影剑垂淮浪底,钟声摇落碧云间。

门前客棹洪涛急,竹里僧棋白日闲。

一奉胜游堪惜景,故留诗句约重还。

题咏下龟山的诗人何止这些,还有自唐以来的百余位诗人。如:

唐人张蠙的《龟山寺晚望》;

宋人蔡襄的《龟山夜泊书事》,郭祥正的《题泗州龟山寺》,吴则礼的《龟山道中》《晚饭龟山》《发龟山先寄少冯亢之》《至龟山先寄吕少冯》,许及之的《临淮望龟山塔》,秦观(少游)的《龟山塔院遣侍儿朝华》,晁说之的《和二十二弟龟山寺三绝》,韩驹的《示龟山平老》,韩元吉的《初见龟山塔》,张舜民的《龟山寺诗》,汪藻的《答龟山上方》,虞俦的《夜舟过龟山》,敖陶孙的《赠龟山慧海长老》,季履道的《龟山》,崔敦礼的《龟山》《游龟山》,释正觉的《浮舟下淮访龟山禅师》《游龟山和何学士》;

明人扬基的《至龟山有题》,张羽的《龟山》,郑真的《龟山水母庙》,刘玉的《宿龟山》,邵宝的《过龟山》,胡谧的《龟山禹庙》,陈大章的《龟山值雨》,陈文东的《游龟山寺》,杨言的《同袁子游龟山》,钱芳的《游龟山寺》,傅希说的《泊龟山》,冯世登的《龟山值雨》《龟山寺登览张芦冈侍御限韵作》,鲁湏奋的《下龟山庙初成赋赠羽士》,云崖的《淮渎庙和柳地宫韵》;

清人潘耒的《龟山寺》,查慎行的《自盱眙北界沿洪泽湖西北行晚至高家堰》,张相文的《龟山望明陵》,陶澍的《游龟山访禹迹》,麟见亭(完颜麟庆)的《二十四日谒庙致祭并阅龟山》《渡洪泽湖》《湖山纪胜》,路骧云的《同人泛舟游下龟山》等等等等,不胜枚举,蔚为壮观。若将这些咏诵下龟山的诗词歌赋集结成册,亦为巨著也。

年,为加强洪泽湖管理,国务院决定将盱眙从安徽省划归江苏省,属淮阴地区行政公署;年夏,批准新设“洪泽县”,亦隶属于淮阴地区。据《淮阴市志》载:

年3月,盱眙、泗洪2县由安徽省划入江苏省,属淮阴地区。

年5月,根据中央关于洪泽湖应“按湖设治”的原则,并经国务院批准,将湖东平原和洪泽湖四周部分陆地分别从各有关县析出,成立洪泽县。(《淮阴市志》,年版,P81)

年,割泗洪、盱眙、淮阴、泗阳等县15个乡、4个镇和1个港,建洪泽县,属淮阴专区。(《淮阴市志》,年版,P)

按照区划调整方案,盱眙将所属的淮河港、永弼乡、老子山镇和龟山乡的龟山选区划归新建的洪泽县。同时划给洪泽的还有泗洪、泗阳、淮阴三县的沿湖部分乡镇。这样,原属盱眙的老子山和下龟山便成为洪泽县的疆土,以作为洪泽渔民停船避风的场所和上岸定居的新村。30年后的年,区划再作调整,原来从泗洪、泗阳划出的乡镇均重新划回,而老子山和下龟山却仍属洪泽,没有回归。

现在,老子山和下龟山虽属洪泽,但与洪泽县城高良涧镇却远隔大湖、相距甚远,若从老子山去到县城,只能乘船走水路;若走陆路,只有借道盱眙,绕经官滩、十里营、维桥、高桥、马坝、马庄,再经蒋坝、周桥方才可达洪泽县城。而供电、供水、通车、通邮等,都得从盱眙获得。同时,将原本整体的沿淮景区分割数块,上下龟山分属两县,确有诸多不便,若要改变,只能期待久远的新策了。但是,在历史的记忆中,上下龟山总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有着太多相同的境遇、相通的故事、相互的关联和相关的命运!

(年6月20日)

1、明·李上元修,《帝里盱眙县志》,明万历二十二年(年)

2、清·朱宏祚修,《盱眙县通志》,清康熙十一年(年)

3、清·王锡元修撰,《盱眙县志稿》,清光绪十七年(年)

4、清·方瑞兰监修,《泗虹合志》,清光绪十四年(年)

5、淮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淮阴市志》,年

6、盱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盱眙县志》,年

7、盱眙县地名委员会编印,《盱眙县地名录》,年

8、洪泽县地名委员会编印,《洪泽县地名录》,年

9、宋·罗泌,《路史》,宋乾道年间(~年)

10、陈琳主编,《都梁丰碑》,盱眙县政协文史委,7年

11、陈光永主编,《盱眙古诗》,北京图书出版社,年

12、马培荣著,《都梁稿汇》,中华书籍出版社,年

作者简介

马培荣,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发表论文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年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是“人不在诗坛之中,名不在文人之列”的史研业余爱好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上下册)、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画说盱眙》《盱城老北头》《都梁稿汇》(5册)《盱眙百名优秀退役军人》《盱眙军地骄子》《盱眙简史》《盱眙杏林史集》《盱眙革命老区发展史》等数十种图书,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责任编辑:周静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