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大师第三十八期来自美国的天文摄影
2024/8/30 来源:不详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http://www.bdfyy999.com/xinwenzhongxin/yiyuanxinwen/103324.html
为了让我们的用户们更多的接触到海内外的各位天文大师,了解天文大师们的故事,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
小编决定,每周采访一位国际天文大师,给大家带来“新鲜滚烫”的采访稿。
本期采访的是AnisAbdul,一位来自美国的天文摄影大师,也是ASIWEEK天文摄影大赛第33期的冠军。
下面是本次采访原文:
Q1:你好Anis!恭喜你获得了本期ASIWEEK的冠军。首先能跟我们介绍一下自己吗?
嗨,我是AnisAbdul,生活在美国奥斯汀,今年43岁。我喜欢天文有20多年了。奥斯汀当地有一个非常活跃的天文社团,在我年1月入坑天文摄影的时候帮了我很多。我对所有形式的天文摄影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不论是深空摄影、行星摄影还是日面摄影。
Q2:你的设备有哪些,介意给我们展示一下器材照片吗?
我一般都在自家后院中拍摄,不过最近我在德州西部也建立了一套远程系统。自然,针对不同的天文摄影,我的器材也不同。
1.广域摄影:
望远镜:TakahashiFSQED望远镜
赤道仪:AstrophysicsAPGTO赤道仪
主相机:ASIMM、QHYA、FLI
导星相机ASIMMMini
2.长焦摄影:
望远镜:CelestronEdgeHD11
赤道仪和相机同上
Edge11长焦摄影装备3.行星摄影:
望远镜:CelestronC14XLT
赤道仪:AstrophysicsAPGTO
主相机:ASIMM、ASIMC、ASIMCCool
配件:ZWOADC大气色散矫正器
C14行星摄影装备4.日面摄影:
望远镜:ExploreScientificARDoublet
或者OrionST80withDaystarQuarkChromosphere
赤道仪:AstrophysicsAPGTO
主相机:ASIMM
一些使用以上装备拍摄的照片:
我的第1个APOD:Sh-海豚星云,器材:高桥FSQED+ASIMMCool
我的第2个APOD:象鼻管星云,器材:星特朗Edge11+ASIMMCool
Ha波段太阳,器材:DaystarQuarkChromosphere+ESDoublet+ASIMM
亚平宁山脉,器材:C14+ASIMM+巴德IR滤镜
Q3:提及你的获胜照片,你是怎么拍摄出如此清晰的木星的呢?
我主攻深空摄影,但是对高分辨的行星摄影也一直抱有兴趣。今年年初的时候,我购买了星特朗C14XLT,主要就是用来拍行星。此外因为不想搞得太复杂,我没有选择黑白相机,而是选择了一个彩色相机。
ASIMC的像素大小为2.9um,对C14来说,采样精度合适的焦比在f/15左右,所以我又买了一个Siebert1.5xtelecentric增倍镜。然后由于外行星的高度比较低,所以我又购入了ZWO的ADC。之后我又陆陆续续地购买了其他器材,比如巴德UV/IR滤镜,装配有高分辨率步进电机的moolitecrayford调焦器,这个就用来远程调焦。
安装顺序是:C14-MoonliteCHL2.5”Crayford调焦器-Siebert1.5x巴洛镜-ZWOADC-巴德UV/IRCut滤镜-ASIMC
在拍摄当晚,我先把望远镜搬出去冷却了几个小时,做热平衡。然后因为当天的行星高度最高只有30度,所以我又装了ADC并在FireCapture里做了校正。
借用木星的其中一个卫星,我先给望远镜调了个光轴。
拍摄软件使用的是FireCapture,增益设置得比较低,为。Fps大概能达到40左右,直方图约为80%,8bit模式,图像保存格式为RAWSER视频格式。整个拍摄过程中,我尽量保持最佳的合焦状态,单个视频的长度通常在到s之间。
拍摄时唯一无法控制的地方就在于视宁度,不过好在当晚的视宁度有在一点点变好,综合而言拍摄条件还可以。
从下面这个动图中你可以看到拍摄过程中的视宁度有在提升:
后期处理的过程最终还是要看视宁度。视宁度好的时候,数据可以经过反复锐化而不崩溃。不同的人对后期处理时的图像呈现方式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喜欢比较平滑的,有的喜欢比较轻柔的……我个人的话,比较喜欢清晰而颜色丰富的结果。
Q4:你通常在哪里拍摄照片?在自己后院还是有自己的天文台?
主要在自家后院拍摄,尤其拍摄行星和日面的时候,肯定会在后院拍。我一般会在器材上盖一个遮光罩。
在德州的马拉松小镇,我有一套共享的装备:星特朗Edge11+AP。此外如前所说,我正在奥斯汀西部建造一个远程的天文台,那里的天空更暗,我打算建来主要用作深空摄影。希望我能在一个月内完工。
火星,器材:CelestronC14XLT+ASIMCCool
Q5:你怎么看待天文摄影?一开始是因为乐趣还是因为科学研究需要才开始的拍摄?
天文摄影师一种科学和艺术融合的独特形式。它允许我们对天文的各种奇观做出自己的解读和展示,它是一个很能给人带来满足感的爱好。因为学习难度很大,也很依赖天气的缘故,所以每当我们成功产出一张不错的照片的时候,成就感往往会是非常突出的。
我一开始拍摄星空,主要还是出于兴趣,为了获取漂亮的照片。不过我也挺乐意将来能为科学研究做点贡献。目前我和一些天文摄影师们有在合作开展一些有趣的项目,利用闲暇时间,帮助制作哈勃的可变星云动画和木星全图等。我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合作项目。
我对天体测量和系外行星观测也挺感兴趣,未来可能会花一些时间投入其中。
颜色增强的彩色月球,显示了多块矿物质区域,使用ASIMM+RGB滤镜拍摄。
Q6:如你所说,天文摄影真的太难了,那么你一开始是怎么入坑的呢?又是花了多少时间才成功产出第一张不错的照片?
一切都始于年,我妻子送了我一个6英寸的牛反望远镜,我把单反装了上去。和很多人一样,我在画面中第一次看到猎户座大星云的时候,完全被震惊到了,我立马被吸引住了。
在入门的过程中,CloudyNight上的新手和中阶摄影版块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那里的朋友们都非常乐于助人,帮助了不少像我这样的新手。我永远感激他们!
此外我在其他地方也得到了不少帮助,奥斯汀当地的天文社团教了我很多,尤其是教了我如何使用PixInsight。大概6个月后,我成功使用单反拍出一张还不错的M51图像。
一年之内,我接连购买了SBIGST-8XME和QSI两个相机——我完全被这个爱好迷住了,并且沉迷的程度还一直在加深!
下面是我第一张天文照片:
拍摄于年1月,器材:星特朗OMNIXLT+佳能T3
Q7:你的第一个ASI相机是哪个?是从哪里认识到ZWO的呢?
我的一台ASI相机比较老了,是ASIC。这是我的第一个行星相机,我很喜欢。之后我又购买了ASIMC、ASIMCCool以及ASIMCCool。ZWO一直在迅速推动着天文相机领域的飞速发展,他们推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相机。
ASIMMCool是我的第一个深空冷冻相机,也是我心目中降低天文摄影受众门槛的关键产品,它的影响力非常强!我用它拍摄出了两个APOD作品,这个型号永远在我心中占据特殊的位置。
泡泡星云,器材:CelestronEdge11HD+ASIMM-Cool
我很高兴看到ZWO的新产品,特别是采用了新的外形、集成了滤镜轮的ASIGT系列。希望将来能看到更多这样的一体化相机,将滤镜轮和OAG都集成在相机里,并且后截距在55mm以内,这种相机一定会非常受欢迎的。
ASI相机接单反镜头的广域摄影套装
Q8:你更喜欢彩色还是黑白相机?
在拍摄深空时,我更喜欢黑白相机。目前我们的光污染变得越来越随处可见、越来越严重,因此黑白相机+窄带滤镜的组合是一种对抗光污染非常有效的手段。
在拍摄行星时,我更喜欢彩色相机,因为显然它们使用更简单方便。并且我发现ASIMC/ASIMC这样的彩色相机在性能上已经非常优越了,不输于黑白相机。
土星,器材:CelestronC14XLT+ASIMC-Cool
Q9:你对CMOS相机未来的终极想象是怎么样的?十年以内,你认为天文摄影的方式会有大幅变化吗?
随着ASI相机(以及其他拥有类似芯片的相机)的到来,我感觉天文摄影的未来已经触手可及。全画幅黑白、低读出噪声、高满阱,一年多来它一直是我心目中的“最佳相机示例”。它将会改变行业,并会终结CCD相机的统治时代。
我希望这种进步能持续下去,最终允许我们在拍摄深空时也能使用行星摄影的“幸运成像”手段,拍摄出高分辨率的图像。想一想,极致低噪声+高增益这种组合的可能性,不是非常激动人心吗?
如果未来真有这种相机的话,我们就可以在深空摄影中使用短曝光,这将会极大程度上减轻对赤道仪跟踪能力的要求,天文摄影也将会变得更简单,门槛更低!
M64,使用ASIMM幸运成像
Q10:我们在你的主页看到你也经常拍摄花鸟,你觉得天文摄影和花鸟摄影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
我很喜欢摄影,个人认为,花鸟摄影属于白日摄影,它和天文摄影就像是硬币的一体两面,它们都有不小的技术门槛,对精度的要求也都很高。它们以不同的形式,促使我们去探索周围的环境并与之互动。一旦你拿起相机,一个平庸乏味的后院会立马变得充满乐趣,你会发现原来这里居然有这么多的探索和摄影主题。当我们因为疫情而困在家的时候,微距镜头+远距镜头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治愈无聊良药!
两种摄影形式的区别大概就在于,花鸟摄影需要事先仔细的观察,并且要随时准备好,一有机会的时候就拿起相机。而天文摄影则需要提前规划和准备,随机性更小一点。
不过无论是花鸟摄影还是天文摄影,都需要超高难度的后期处理,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提升自己的技能,也都需要我们不断购买新器材,哈哈。
玫瑰星云,哈勃色
黑颏北蜂鸟,器材:SonyA7R2+Sony-
mm镜头Q11:广阔的宇宙中有没有一片你最喜欢拍摄的区域或是目标?
我很喜欢挑战高分辨率和长焦距成像,对ARP、ABELL开头的目标和行星状星云都很感兴趣。
对于那些比较不太常见、摄影难度比较大的目标,我的兴趣还要更大一些。这些目标以前需要有非常专业的天文台望远镜才能拍摄,而现在我用自己普通的装备,居然也能捕捉到不少细节,这非常鼓舞人心。因此,我认为,不管是什么季节,我们都能找到合适的目标拍摄。
不过话说回来,一定要在广阔宇宙中说出一个我最喜欢的区域的话,那应该是RhoOphiuchi宽场,这里的颜色非常鲜艳,缤纷多彩。
Q12:你认为一张优秀的天文照片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是否存在普适的标准?
就我个人的看法,其实很难去断定一张优秀照片应该有什么样的构成。在没有具体而严格的限制条件下,我们通常很难去比较两张图片的优劣。
打个比方,现在有两张照片,一张是从光污染严重的后院拍摄的,器材一般;一张是从固定天文台拍摄的。前者肯定无法比过后者,但是前者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却要远过于后者。
以此类推,在器材旁边拍摄和远程拍摄,这两种形式拍摄出来的照片也无法比较。远程拍摄所需的努力几乎无法量化。
此外,也没有绝对“正确的”后期处理。只要没有违反大原则(比如说克隆、抄袭别人的数据,或是混入来源不明的数据),多数的后期处理结果其实也都没有优劣之分。我们不是发表科研结果,只是要一张漂亮图片而已。
只有事先限制好了标准,经验丰富的摄影师才能根据标准来判断一张图像的好坏。这样的标准可能有后期处理方式啊、成像目标难度啊等等。
Q13:你的后续计划拍摄目标是什么?难度大吗?
有几个目标的难度不小,我一直都想尝试:
1.ISS:我想用C14+2.5x巴洛镜拍这个目标很久了,但可惜的是,每次尝试的时候我都会犯不同的错误,没有一次成功过。我真的挺想拍摄出ISS的细节、展现出它的各个模块,不过手动跟踪对我的挑战度还是蛮高的,哈哈。
2.天王星和海王星:同样也想用C14+2.5x巴洛镜拍摄这两个目标,希望能获得尽可能多的细节。难度不小,估计要用ASIMM加不同的滤镜(IR或是说IR),反复尝试好几遍才行。
此外还有一个搭建深空长焦距装备的计划,用来拍摄ARP目标。
除了以上这些,我还想拍摄引力透镜效应的目标,比如说笑脸(SmileyFace):SDSSJ+。希望我能用我的C11捕捉它的细节。
Q14:最后一个问题:你对ZWO有什么反馈或建议要说吗?
我很感激你们这些年在天文相机领域所取得的进步,质量优秀、价格合理,把天文摄影普及到了更多人,并建设了一个超越国家和文化限制的多元交流社区,这些行动的影响力都是不容小觑的。
然后我可以确定的说,你们一直开发的新相机,打破了天文摄影领域的相机壁垒,让大家拍摄到了几年前压根不可能拍到的目标。并且我认为,出一两款新相机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通过持续推出新相机,促进天文摄影领域器材的专业化和细分化。
M27,器材:CelestronEdge11HD+ASIMMCool
除此以外,一些非相机的研发工作,比如说ADC这类的产品也给用户带来了很大帮助。对我来说,它简直改变了游戏规则,我非常喜欢我的ADC,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这样高水平的硬件开发!
我的ADC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