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战争需要科幻,奇迹就会诞生

2023/3/11 来源:不详

白癜风治疗成功案例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990007.html

文⊙刘维佳

科幻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思想实验”。也就是说,这种文化鼓励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因为这种最独特的性质,所以每当人们接触到某种与科技有关的极为前卫的事物时,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惊叹:这东西真的是好科幻啊!新潮前卫当然不仅是科幻文化的专利,不过在科技文化中,科幻却是超前思维的代名词。

“思想实验”是没有什么成本或者说成本极小的行为,而科技研究却是需要真金白银投入的,项目越大,占用的各类资源就越多。于是乎,科技研究就不可能像科幻创作那样天马行空了。说穿了,其实就是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投入成本的大小决定了研究和实验的前卫程度。一般经济活动中,效率总是最优先考虑的,投入少、产出高是主流观念。然而科技研发就不能太过强调这一点。探索未知领域是要付出相当代价的,这个领域没有包赚不赔一本万利的事,经不起失败,付不起代价,就难以取得创新。这就是为什么全球最前沿的科技研究基本都是富有国家完成的原因。宽裕的物质条件容许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各类资源可以充分使用甚至“挥霍”,自然创新成果最多。而穷国则格外强调脚踏实地,投入必须有产出,原因无他,浪费不起啊。故而穷国的科研成果基本都是复制科研先驱国家的成功脚步,罕有创新之作。

说到这里就明白了,科技研究前卫不前卫、“科幻”不“科幻”,问题的关键并不是研究者想象力强不强,全看科学家手中掌握的各类资源多不多。自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科技发展有两次大爆发,一次是二战时期,另一次是冷战时期,无数现代科技成果都是在这两个时期开的头。对此,不得不说出一个很不幸的事实:战争和对抗能够极大地推动尖端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战争对个体人来说总是灾难,但“国家不幸学者幸”,科学诞生以后,每当战争爆发,就往往是科研创新大显身手的机会。因为在和平年代,经济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主流,风险很高、很可能遭遇失败的探索和创新活动很容易受到冷遇,只有与民生相关而且很有把握的科研探索,才会得到资本的支持,可以得到足够的资源,这种环境下,很多“全新概念”的玩意儿就不容易诞生了。但是,刀架脖子的时候人类社会就完全不同了,会变得格外慷慨,毕竟国家安全和钱财之间哪个重要是极容易判断的。这时,尖端科技的研发就受到重视了,所投入的资源也会大大增加。当战争需要科幻时,天才就能获得足够资源,而天才获得了资源,奇迹就会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现代科技出现了第一次大爆发,研究水平最高、取得成果最大的是德国和美国。原因在于,这两个国家都是新兴工业强国,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理解格外深刻,同时这两个国家也是最为富裕的国家(德国在占领欧洲大陆后掌握了全欧洲的资源),玩得起非常科幻的尖端科技,所以非常鼓励科技研发中的超前思维。

相比之下,日本虽然也是工业暴发户,但因资源贫乏,不敢大肆鼓励超前思维,科技研发的重点也就只是完善已经成熟的技术,在原有科研理论和方向上修修补补,将成熟技术的潜力发挥到极致而已。比如二战后期,日本研发出了“疾风”、“烈风”、“紫电改”等性能优异的活塞式战斗机,但即使日本真有能力大量生产,也难以夺取空中优势了,因为英国喷气式战斗机的研发非常迅猛(英国喷气飞机技术年就开始与美国共享了),并不比德国差多少,日本虽然在德国喷气飞机技术的启发下也进行了喷气飞机研发,但基础太差,时间太短,成果非常不理想。这是代差优势,性能再优异的活塞式战斗机也依然只是活塞式战斗机,这种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战斗机是不可能战胜前途无量的喷气式战斗机的,这就是“完善型”研发和“创新型”研发的区别。

总的说来,日本在二战中研发的新概念武器不多,没能引领战后科技发展的潮流。日本最有想象力的研究项目,大概要算潜水航母了,这在当时确实挺科幻的。“潜水航母”就是能携带战斗机的大型潜艇,这种潜艇每艇搭载三架可折叠的“晴岚”战斗机。日本计划建造18艘潜水航母,从水下悄悄接近巴拿马运河,然后起飞所有飞机攻击巴拿马运河的闸门,切断美军调动兵力和物资的大洋命脉。该武器概念虽然很科幻,但设计指标不高(只带三架飞机),所以成功建造了四艘,最后有三艘投入了战场,结果还没开到目的地,日本就投降了。

日本真正大规模投入实战的最富有创意的武器,是气球炸弹,该作战计划名为“飞象”计划。日本大量发动妇女儿童一共制造了上万个气球,每个气球携带小型炸弹和燃烧弹,用以轰炸美国本土。前后一共放飞了只气球,但估计仅有只抵达美洲上空,大部分炸弹落在了人迹罕至的地方,有记录的只有起。这种洲际轰炸方式的战果小得可怜,美国本土总共有六名妇女儿童成为牺牲品。不过,这个计划依靠极其廉价的材料和最不熟练的劳动力就制造出了洲际攻击武器,也算极具想象力。

比之日本,德国的科学家可算幸福到天堂了。德国的军事思想本来就注重质量建军,强调以质胜量,战争后期又处于下风,要想翻盘那就只能寄希望于领先敌军的新概念武器,再加上纳粹政权一直充斥着狂热情绪,所以对其他国家感到疯狂怪异的项目也并不觉得荒唐,舍得在尖端科技上下足血本。德国科学家的想象力因此得到了极为珍贵的解放机会,拥有了很多资源可以尝试将大量不拘一格的“思想实验”变为现实。趁着这个罕见的解放想象力的历史机会,德国科学家搞了许多在当时看来异常科幻、现在看来十分疯狂的项目。然而,超前创新也意味着产品很可能不够成熟,纳粹在研发领域疯狂大搞“全面开花”的做法又分散了资源和人力,结果研制新概念秘密武器占用了大量资源,少数上了战场的新概念武器虽然战果还不错,但绝大多数项目却迟迟不能投入战场,注定难以挽救天怒人怨的法西斯政权,反而加速了他们的灭亡。不过,这些疯狂的探索还是有意义的,为后来的科研发展打下了基础,给出了方向。

综合来看,纳粹德国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潜艇、军用飞机、导弹等几个领域。

德国在潜艇研究领域展现出的超前思维令人极为震惊。潜艇诞生以来,设计师们的主要目标一直是增加潜艇的航程和水下时间。德国的瓦尔特教授早在年便已经注意到,过氧化氢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燃料进行燃烧。瓦尔特经过多年努力,终于设计出了以过氧化氢为动力源的涡轮发动机,于是AIP(不依赖空气的推进系统)潜艇的概念诞生了。试验证明瓦尔特AIP潜艇性能惊人:它的水下最大航速接近今天的核潜艇,水下续航时间也得到了数十倍的增长。但是这个概念太过超前,无数技术和安全问题当时难以解决。不过,潜艇部队可是德国海军的架海紫金梁,新概念潜艇的研发受到极端重视,海军司令邓尼茨对瓦尔特潜艇寄予了无限希望,投入了大量资源。最后,大量使用瓦尔特设计思想、普通潜艇和瓦尔特潜艇的折中版——XXI型潜艇终于成功诞生,可是已经太晚了,只有两艘下水执行了一下巡逻任务,德国就投降了。不过,实战证明盟军反潜舰队果真对这种新概念潜艇束手无策。虽然只是折中版,XXI型潜艇依然引领了战后常规潜艇的发展。直到年,世界上第一艘实用的AIP潜艇——瑞典“哥特兰”号潜艇才成功下水服役,可见AIP潜艇在当年有多么“科幻”。

在军用飞机领域,德国搞的“科幻”产品真是令人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拉开喷气时代大幕的Me-喷气战斗机(实际上当时德国的喷气飞机项目多得数不过来,搞出Me-来不过是广种薄收)就不提了,和下面那些稀奇古怪的飞机比起来,它已经算是非常传统的了。

德国的Ju-轰炸机和He-“火蜥蜴”轻型战斗机,都属于前掠翼飞机。这种飞机机动能力极强,载重量大,但对飞机机翼的结构和弹性变形有特殊要求,而且翼尖振颤的问题至今无法彻底解决,所以直到今天也没彻底走出实验室,美国的X-29验证机和俄罗斯的苏-47“金雕”战斗机就是这种奇特设计方案的继承者。

“Unnamed”对地攻击机的模样现在看来不稀奇,但三十年后才服役的美国A-10攻击机气动外形与它几乎一样,这就很不一般了。这种事不止一件。能如直升机那样垂直起飞的WeserflugP./1倾转旋翼机的设计思想,就与半个世纪后的V-22“鱼鹰”完全一致,甚至样子都差不多,现在V-22“鱼鹰”尚且屡屡坠毁不能大批量投产,这在当时绝对是超越时代的设计。无尾飞翼机的方案德国也搞了一大堆,但即使最成熟的Go-喷气战斗轰炸机最后也只发展到了试飞阶段,这些奇特的飞机看上去甚至与美国空军最先进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神似,实在令人感叹。实际上,在A-3、A-4、米格-15等美国和前苏联的战斗机身上,都能看到当年胎死腹中的那些研究中的德国战斗机的影子。

怪诞的福克·沃尔夫Triebflugel旋翼垂直起降战斗机是一种不需要跑道就可起飞的截击机,它的固定式机翼被三片绕机身旋转的旋翼所取代,像一个巨大的螺旋桨那样飞速转动。这种飞机实在过于科幻,战后就没有继续发展了。

而“空中航母”则更富有想象力,竟然是将五架喷气式战斗机像挂炸弹一样挂在采用四台双向旋翼引擎的巨型飞机机腹和机翼下,用以拦截敌军轰炸机于国境之外。

看着德国科学家们不羁的奇思妙想,更让人“佩服”的是纳粹政权居然当真掏钱尝试把这些东西变为现实,当年德国的科学家们一定玩得很HIGH……战后,德国军备部长施佩尔在回忆录里这样反思:我们确实吃了项目太多的亏,结果没搞成几样,要是只集中研究几个项目,早就成功了。美国到底是占据上风,犯不着病急乱投医,其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武器装备生产数量上,只集中研究实战价值大的项目,比如B-29战略轰炸机什么的,虽然没有太多概念上的大突破,但盟军胜利后美国和前苏联一起,把德国的研究项目连人带资料抢了个精光,纳粹等于花大价钱帮这两个国家做了一大堆实验。不过,二战科技研究的最高成就——原子弹,是美国取得的,仅此一项,就足已证明美国也毫不缺乏超前思维。

导弹武器在二战前绝对是难以想象的,甚至在科幻小说中都很少露面,但思维超前的德国科学家在这个领域成就惊人,所研发的导弹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开创了多项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种制导炸弹——X-1遥控滑翔炸弹;世界上第一种反舰导弹——Hs-A1空对舰导弹;世界上第一种空对空导弹——X-4空对空导弹;世界上第一种防空导弹——“莱茵女儿”无线电制导地对空导弹;世界上第一种反雷达导弹——BV-反辐射导弹;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导弹——X-7“小红帽”有线操纵反坦克导弹;世界上第一种巡航导弹——V-1巡航导弹;世界上第一种弹道导弹——V-2弹道导弹……其中不少投入了实战。德国空军在空袭投奔盟军的意大利舰队时使用X-1遥控滑翔炸弹一举击沉战列舰“罗马”号,重创战列舰“意大利”号。Hs-A1空对舰导弹则大量装备空军,击沉盟军舰船数十艘。据说“小红帽”反坦克导弹也曾投入苏德战场,取得了一点战果。这些导弹中名头最响的,当然是V-1巡航导弹和V-2弹道导弹。这两种实用地对地导弹,震惊了全世界,指明了导弹飞行方式的两大发展方向:巡航方式和弹道方式。它们都出自冯布劳恩先生之手。

冯·布劳恩,这位22岁就取得柏林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的罕见天才,从小就梦想着飞向宇宙,但他很快就发现,为了实现梦想,不得不与魔鬼做交易。纳粹政权狂热痴迷新式远程武器,要想获得足够资源研究火箭技术,只有为纳粹研究导弹。纳粹的这种狂热劲在正常人看来不可理喻,因为在当时用地对地导弹轰炸敌国实在是巨大的浪费。每制造一枚V-2导弹所耗费的人力和材料,都堪比制造一架现代喷气战斗机,大推力火箭技术太过超前,大大领先于当时的制导技术,所以导弹圆概率误差非常大,命中精度很低,成本大,战果小,实在不是理想的武器,盟国甚至怀疑这是有人在故意削弱纳粹德国的国力,这也是其他国家为什么都舍不得研究这类武器的原因。但是纳粹的疯狂也算有点积极意义,客观上等于是在为科学进步慷慨解囊,布劳恩趁机拼命展开火箭技术研究,战争末期他甚至拿出了载人多级火箭的设计方案。布劳恩的导弹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航空航天技术时代,极大地激发了各国科学家对火箭技术的兴趣,冯布劳恩因此被美国列为必须抢到手的头号德国科学家。

但是来到马放南山的美国后,布劳恩却被冷落了几年。手上没资源,天才也没辙,闲来无事他只好靠写作科幻小说《火星计划》来抒发自己的宇航梦想。直到冷战时代来临,苏联太空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才又得到了政府慷慨解囊的机会。天才拥有足够的资源,奇迹必然诞生。他先后研制成“红石”、“丘比特”、“潘兴”导弹,随后将自己亲自命名的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送上了太空。在美国,布劳恩终于可以大胆憧憬他理想中的星际旅行了,他在杂志上撰写了大量科幻专栏,在广播和电视上拼命演讲宣传宇宙航行,他的科幻小说《火星计划》也出版发行,向公众展现了自己派出十艘飞船(七艘载人,三艘载货)组成太空舰队登陆火星的宏伟设想。他的一生都在为将自己的科幻小说变为现实而努力。年,他主持研制的火箭“霸主”——“土星5号”火箭,将“阿波罗11号”飞船送上了月球,终于实现了他那将人送上外星的梦想!人类的航天事业,将永远与冯·布劳恩这个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发人深省的是,冯·布劳恩并不是现代火箭技术之父,公认的现代火箭技术之父是美国人罗伯特·戈达德。布劳恩的V-2导弹设计方案受戈达德的论文启发很大,V-2导弹上还使用了不少戈达德所设计的部件,戈达德甚至都从缴获的V-2导弹上认出了自己设计的部件。但是戈达德的境遇很不幸,他的研究主要是在战前和平时期,所以他没有得到自己国家的重视和支持,研究极端缺少经费,难以取得实质性成就,《纽约时报》的记者们还嘲笑他不懂基本物理常识,整天幻想着去月球旅行,甚至给他起了个“月球人”的绰号……这两位都视科幻小说为毕生至爱的伟大科学家云泥之别的境遇,让人不禁感叹,在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方面,有时候还真是需要一点狂热和疯狂……

二战结束后没消停几年,人类社会就进入了冷战时期。冷战时期是人类科技成就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这期间人类做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甚至实现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梦想。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冷战时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看看这个时期人类将多少以前仅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东西变成了现实:超音速飞机、核潜艇、洲际轰炸机、洲际导弹、核动力航母、核电站、人造卫星、载人宇宙飞船、登月旅行、行星探测器、航天飞机、轨道空间站……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美苏对抗竞争。这两个超级大国,几十年来明里暗里拳打脚踢,在各个方面都绝不肯认输。斗红了眼的人就会认为面子比银子重要得多,于是这两国的科学家又等来了政府慷慨解囊的大好历史机会。巨量的资源投入使科学家们又可以大玩尖端科技,尝试将思想实验变成现实。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期间的大量科研创新都是巨大的浪费。比如说这两国间的太空技术竞赛,就被不少人视为不可理喻,特别是登月活动,干脆被指为“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和经济利益”。但是这种“浪费”对于科技创新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现在生活中的很多科技产品,其实就是在美苏太空技术竞赛中开的头、打下的基础。如果人类什么事都彻底遵循经济规律,那科技发展的脚步将是极为缓慢的。正是由于这两个国家在彼此对抗中的“疯狂”投入,人类方才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31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