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水秘境贵州江河行之乌江行威宁

2022/10/22 来源:不详

贵州省威宁县是乌江发源地、牛栏江流经地。与两大流域的密切联系让这里孕育出灿烂的文化。其中,彝族人民在此聚居,两大流域不断滋养彝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威宁县板底乡,就有着最浓郁,最淳朴、最地道的的彝族风情。

走在板底的乡间小道上,两旁的民居均被典型的彝族黑红黄三色图案装点,每栋居民楼的屋檐下,都吊有彩绘的羊角,这里的商店、小饭馆招牌,采用汉语及彝文双语书写,居民楼前围坐着用彝语聊天的男女老少,想要探听点他们的家常,还真得找个当地人做翻译。

板底乡可以说是“旅游处女地”,当地政府有意识地进行文旅项目打造,但由于交通、对外招商等综合情况,目前游客较少。对板底乡来说,这个现状不太尽如人意。但对我们来说,却是幸运的,没有人声鼎沸的游客,让我们体验到最纯正的彝族风情,周围的人事物也都透着淳朴的味道。

 一把月琴,弹出彝族故事

伴随着夏日的稻香,游走在板底乡间的我们被一阵清新悦耳的琴声吸引,随声寻去,一户小院前,身着彝族传统服饰的中年大叔正在弹拨着手中的月琴。

61岁的龙顺荣退休前是板底乡最德高望重的老师之一,他一直倡导在教学中加入民族文化课堂,可谓板底乡彝族文化的“代言人”。摄影/谢予谦

“我们板底是月琴之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月琴。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懵懂孩童,都能弹上几首经典的月琴调子。”大叔名叫龙顺荣,今年61岁,退休前是板底乡最德高望重的老师之一,他一直倡导在教学中加入民族文化课堂,可谓板底乡彝族文化的“代言人”。龙老师告诉我们,吸引我们寻到他家小院的这首月琴调,正是那首经典的彝族代表曲目《阿西里西》。

“我们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爱音乐的民族。音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中,月琴调被纳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龙老师说,农闲时,或者逢年过节,一把月琴,一杯咂酒,独自一人、或三五好友、或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自家院子、或寻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将琴斜抱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食指或执拨片弹拨琴弦发音,悠扬的琴声便在指尖里流淌,或欢快、或愁苦。“琴声抒发着我们的心情,也讲着我们的故事。”

龙老师一边给我们介绍,一边弹拨着手中的月琴。这是一个形圆似月的传统彝族乐器,琴上绘制着传统彝族纹样。“弹奏月琴的调子就是‘月琴调’。这些音乐早已深深地融合在我们彝族人民生活的土地上,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只要有彝族人民生活的地方,便有月琴和月琴调。”龙老师说,闲暇时,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抱着月琴,弹起调子,唱着歌儿。无论是彝族婚嫁歌《初初候》《阿买肯》,还是彝族情歌《曲谷走谷》,或是牧歌、酒歌、迎客歌等等,都曾被人们用月琴一遍又一遍地弹奏,或清脆、明亮,或低沉、委婉。

由于历史上没有曲谱和文字记录,也没有书本记载,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导致不少古老传统的月琴调未被传承下来。龙老师热爱月琴,也做着收集月琴调的工作,多年教育工作中,大力提倡在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课堂,组织学校教授彝族舞蹈、音乐等等,当然,弹奏月琴是必不可少的课程。

“目前我收集了余首月琴调子,主要分为历史故事、劳作生产、家训、情歌、丧事、酒歌、牧歌、陆外(娶亲调)等10大类,每一类即是月琴调的表达内容,也是它的创作源泉。”龙老师说,这些月琴调子或欢快、或愁苦,在他看来,月琴调不仅仅是调子,更是彝族人民古往今来的民族文化精髓,是对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生产生活的记录。

 一出古戏,演绎人类进化

板底村彝族,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民间文学代表作有《阿诺楚》、《放鹅娄记》等。民歌有出嫁歌、娶亲歌、丧歌、情歌、生产劳动歌等等。著名的音乐舞蹈《阿西里西》是贵州第一个上银幕的彝族舞蹈,就创作于板底乡。绚烂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最值得一说的还数流传于板底乡倮戛院子的戏剧古彝戏《撮泰吉》,这出古戏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戏剧的活化石”,并在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板底被称为“月琴之乡”,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懵懂孩童,都能弹上几首经典的月琴调子。威宁县文旅局供图

“阿欧那巨惹,撮唷撮麻叟,撮唷尼啰叟,糯秃第……”78岁的文道华老先生是《撮泰吉》的非遗传承人,这出古戏的台词犹如长在血液里,张口就来,翻译过来的大意是“远古直眼人,模样不像人,模样似野兽,长猴脸,生鼠牙,野果当饭吃,露水当水喝,树叶当衣穿,人类如此产,人类如此生……”

文老先生说,“撮泰吉”为彝语音译,可理解为人类演变的戏,或者先民耕作活动的由来。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都会在板底乡演出,内容主要是反映彝民族生产生活过程,包括祭祀祖先、民族迁徙、买卖牲畜、交媾繁殖后代,最后才逐户为全寨扫除火星。

这出古戏有6个主要角色,惹戛阿布(山神老人)、阿布摩(老爷爷)、阿达姆(老奶奶)、麻洪摩(将军)、海布(副将)、阿安(小朋友)。其他角色为3人扮神兽,2人扮牛,3人敲锣打鼓。演出中,带着独具特色的面具,穿着古朴的戏服,表演有庆贺丰年,祈求平安吉祥、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寓意。同时,古戏也是远古彝族人对人类演变、进化、生活、繁衍、传承的一种刻画和记录。

关于《撮泰吉》的表演历史,有专家说在五千年以上,也有专家说在八千年以上,总之非常久远。文老先生从12岁开始学习《撮泰吉》表演,到30岁正式上场,已经演出了大半辈子。从戏中的“小朋友”角色,演到了“山神老人”。

“我是从父亲那里学戏,这出古戏是文家的家传,传男不传女,仅我知道的,就传了三、四代。现在,我演不动了,儿子文斌继承了衣钵。”

文老先生的儿子文斌对《撮泰吉》可谓从小耳濡目染,和他父亲一样,小小年纪就上场出演戏中“小朋友”,如今,乡里有演出活动,都是文斌挑大梁演出“山神老人”一角。采访时,文斌带我们参观了他的房间,里面整齐地挂满戏服,摆放着演出所需的面具、胡须、以及神兽道具等。文斌说,“曾经带着《撮泰吉》表演去到多彩贵州文创园、丹寨非遗周、观山湖国际音乐节、四川国际戏剧节等地演出,他最希望能够多多走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彝族的文化。”

 一片花海,装点美丽彝乡

在板底乡,不仅可以领略纯正的彝族风情,自然风景也令人眼前一亮。记者了解到,板底云上花海景区总规划面积余亩,已建成余亩,以雄英村亩荞花景区为核心景观区,另有板底村、裸嘎村等多亩万寿菊。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彝戏《撮泰吉》 威宁县文旅局供图

荞花观赏园、摄影基地位于板底乡雄鹰村二、三组,地处高原山巅,余亩苦、甜荞连成一片,一望无际,自然成景。每年7、8月份,漫山遍野的苦荞花、甜荞花竞相绽放,争芳斗妍,婀娜多姿;微风轻拂,花海泛浪,尤为壮观!蜂飞蝶舞,鸟语花香,美不胜收!

该荞花观赏园、摄影基地建成以来,当地群众把马牵到花海,游客可以尽情享受“走马观花”的惬意。每年花期全国各地的很游客和摄影爱好者都如期而至、相约而来,前往参观、摄影、创作,络绎不绝。同时,板底乡通过开发苦荞酒、苦荞面、荞壳枕头等旅游产品,也助推了全乡生态旅游的发展。

板桥乡附近还有一片总面积40万亩的百草坪,是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场和西南重要的畜牧基地,建成了祭山台、露营基地等。其规模宏大、地势起伏、旷野幽静,云天雾海,尽显天苍苍、野茫茫的空旷辽阔,四周并网发电的风车徐徐吹来清风,青青的草丛迎风摇曳婀娜的身姿,七彩的野花在阳光下争奇斗艳、牧羊的姑娘唱着优美动听的山歌,高原的汉子策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场,人们在露营基地尽情地烧烤喝酒,这种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心醉,让人流连忘返。

在威宁县板底乡,还可领略彝族同胞丰富的民俗活动,图为端阳赛马节。威宁县文旅局供图

每年七八月适合到板底乡赏花、露营,逢彝族节庆,则有更多热闹可看。十月初一的彝年,三月三祭山节,端阳赛马节,农历二十四火把节,现在也按阳历过春节。在这些节日中,彝族群众载歌载舞,举行赛马、摔跤、荡秋千、玩磨磨秋、打火把游村嬉戏、扫火星等活动。使彝族的文化、礼俗得以充分体现。要是有机会碰上一场彝族的婚礼,更是可以感受板底彝族嫁女娶亲时,白昼歌声不断,舞蹈翩跹,通宵达旦,彻夜不眠,整个婚礼过程是一幅活脱脱的民族风情画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予谦

编辑聂娜王亚玲

编审查毅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4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