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量子空间模型里的能量态量子趋向

2022/8/9 来源:不详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0、令人困惑的量子“意识”问题

薛定谔的波函数、海森堡的测不准、泡利的不相容、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这些新发现、新理论盖起了量子理论的大厦。量子理论的“随机性”、“超距纠缠效应”、“不可预测性”让很多“老派”科学家们难以接受。就像爱因斯坦始终坚持严格的因果论和决定论,但相对论不能很好的解释许多微观层面的现象,这也导致他在和玻尔多次争论中一次次“落败”。

我在阅读量子理论的相关书籍时看到有关“自由意识”的讨论,这让我更深刻思考了物理和哲学、物质和生命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记录了我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我想先分享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大家:普遍观点认为,人类的“自由意识”是最高级的,然后才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而没有“生命”的“物质”常被认为没有“自由意识”的。由于我们都属于“生物”范畴,生物逃不过的问题就是“死亡”。如果假设,人类不会死亡,权利、金钱、情感、信仰这些和“欲望”有关的“自由意识”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湮灭、变得毫无意义?若我们不会感到疼痛、火烧不死、寒冷冻不死,生命没有终点...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我们有没有想过那些看似被我们“利用”的无生命的“物质”(比如岩石),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却是“永生的”,虽然被利用、被破坏、改变了物理性质,但归结起来却他们却只是能量和形态发生了变化。我们人类最多不过百年左右的寿命,连地球都逃不出,放眼整个宇宙,却充满了“年龄”远超人类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是“自由意识”更高级,还是这些物质拥有比我们人类更高级的“自由意识”呢?

生命是什么?物质是什么?能量是什么?科学的意义是什么?20世纪初,普朗克或许是量子论最早的提出者,爱因斯坦是相对论的提出者,也是把质量和能量划等号的人,后来很多物理学家努力的方向,是在调和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甚至说寻找能将整个物理学和宇宙现象统一起来的“大一统”理论。身为刚学习物理没多久的我,也期待自己未来能有所贡献。

一、空间=能量?

奥卡姆剃刀原理的中心思想应该是化繁为简。解释自然万物,也应当越简单越好。

和很多人不同,我不是总相信眼睛所能“观测”到的、所学到的知识,也没有绝对坚持的科学“真理”,无论任何新的理论的诞生,只要它逻辑足够严密,并能为人们所用,我都会接受。但在整个科学界,被学术体系、固化的理论和课本限制思维的人非常多,我并不想成为其中一员。我认为发散、跨界思维和质疑精神才是突破现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最强力量。

爱因斯坦把质量和能量划等给了我一些启发,我认为空间也是可以和能量划等的。在本文,我把我们所研究的“宇宙”分割成了无数个“量子空间”,希望“量子空间”这样的模型可以给相关的理论和实验工作者带来一些“非常规”的计算推导和实验设计方向。

首先我要阐述一下“量子空间”的定义:“量子空间”是任意范围内能量叠加态。由于我们暂未发现量子的最小形态,所以也就无法证明相对论里的“连续”世界是错的。于是我把一个夸克、一个原子、一杯水、一个人、一个星球、整个宇宙,都看做一个单位的“量子空间”。“量子空间”没有确定的大小和形状,所以当我们选择研究对象不同,必然会发现不同的规律。

如果引入一个公式来表达这个“量子空间”的话:S=Em+Eq+Q-Ed±Ex

为了让公式在后期更容易纠错,我引入了Ed和Ex的两个未知量。S就是量子空间总能量,Em代表该空间内有质量物体所含的能量(质能),Eq表示该空间内的量子力(强力、弱力、电磁力)的总和,Q代表量子空间“实时”热能,Ed表示此空间范围内的反物质能量(本文假设光是正反物质湮灭释放的能量的一种形式,引力是反能量和反物质运动形成的承载和吸引物质和能量进入的空间,Ed=PVv/2空间负物质密度*空间体积*引力加速度/2·反物质空间常数),Ex表示我们暂未发现的能量形式。

量子空间没有闭合态,总是对外连接的。所以一个开放量子空间体系内的能量常态是:连续的能量交换、能量状态不稳定。质量越大、温度越高的量子空间单位时间释放能量越大,该范围内反物质反能量密度就越大(如黑洞)。

空间=能量是很合理的。光(高能量传播),热(低能量传播),力(能量凝聚、固定),电磁(高能量传播),物质(不停辐射能量、吸收能量的凝聚态能量体)、空间(反量子反物质运动形成空间,反能量反物质不断吸引物质和能量填充空间产生湮灭反应,释放0质量、低质量的量子如希格斯玻色子、中微子、光子等,反物质可以超光速运动为物质提供存在空间,宇宙超光速膨胀)。以上几种已发现能量形式还可能是包含关系(比如力和质量)。用正反物质湮灭释放能量来解释大爆炸理论似乎很好用:宇宙诞生之初正物质和反物质密度极大,相互湮灭导致奇点爆炸,也正是由于现阶段地球所处的宇宙空间和反物质、反能量的“稀薄”才让我们有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

将量子空间公式展开来谈,这包含了相对论、热力学理论、量子力学、反能量等研究等极其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公式运算,所以不知我的“空间=能量论”能否帮到现在的理论研究者们。量子空间的模型有很好的通用性,以此为基础的量子理论完全可以演化出更多学术分支。

如果把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都视作能量(信息),几乎所有的自然规律似乎都用量子空间解释的通。

我在本文提出了许多论点,我很想知道,从优秀学者的视角里看我的这些想法,有哪些是荒谬至极的,又有哪些是可以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我没有对物理学各领域的理论、公式进行深入的推导和运用,因为我只是个量子理论的初学者,希望能在专业指导下在更具体的学术分支进行学习和探索。我在此仅对已有的一些科学成果和当今比较热门的领域进行了一些思考,少量引入了一些我认知范围内“原创”的物理模型和实验设计方法。

二、科学进步人类本体进步,量子理论能带动生物学突破人体瓶颈

我主观的认为现阶段应适当减少“应用型”工具的研发,加大生物体、人体工程研究的投入。

人类已经有近万年的“文明历史”,科学发展出来的分支越来越多,“工具进步”成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科学理论工具”和“应用工具”在近百年正以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着,这是否应归功于量子理论的出现?很多科学家不再固执的认为世界万物都有“固定的”规律,而选择渐渐相信一切都是随机的、不可预知的。

我们可以用数学、哲学为工具去发展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也可以用物理为工具去深挖化学、生物在微观层面的变化和规律。

我们掌握了能源、电力的应用,可以用机械代替人类工作,可以乘坐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出行。但从“文明时代”算起,数千年来“工具”越来越多,反观人类自身,除了营养结构的优化、人均寿命的“短暂”增长,人体在很多方面甚至出现退化。

比如:大部分人的体能、环境适应能力等变差了;过于丰富的物质、娱乐选择和成功学影响着诸多人的价值观,致力于钻研科学的人越来越少,抄袭、投机取巧的行为已经蔓延到人类的各行各业。

我们现代人的智商较古人而言可能仅有“些许”提高,但现在所取得的哲学、科学上的进步归根结底是数千年来的经验积累而不是“人体机能”的进步带来的。

可以说,有非常多的科学研究的瓶颈不在于研究方向本身,而在于“人体极限”的一些限制:几千年前人眼看不到的东西、听不到的声音、闻不到的味道、承受不了的加速度,我们现在依然如此(甚至可能更差了)。

应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再快也改变不了人类会死亡的事实,但我相信未来量子生物科学、人体科学的进步将会带来巨大的变革。

很多生物学家们钟爱达尔文,致力于探索生命的起源,其实这和很多物理学家想探寻宇宙的起源一样,这对人类发展并没有足够多直接的利用价值。我们现在知道所有会“死亡”的生物其实都是碳基的,凭借如今的科技手段,利用生物特性,尝试“人造生物器官”去延长生物的寿命或增加其适应能力,或许未来能更好应用在提升“人类性能”上。据我所知,“人工合成生物”似乎已经有成功的了?

科研人员花费在各种药物研究上投入的资金太过巨大了,对抗“人体熵增”新药物研发或许不是最好的办法。即便研究出药物能对细胞衰老起反作用(如达沙替尼)最终能帮助人们延寿多少年呢?但如果,帮助每个人的思维(“自由意识”)找到更好的“生命载体”(非碳基)是否可以让人类获得更长久的寿命,适应更加极端的环境?

悲伤的是,不知是不是被“道德伦理”所限制,脑科学、人体科学的发展现在连“初期”都算不上。不仅如此,大多数科学工作者们似乎更喜欢通过实验去发现问题,而不太习惯于抛出各种奇怪问题(思考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往往会让人们产生新思路)去寻找解决方案:毕竟如果你提出的问题太刁钻或太“离谱”,很可能会遭到业内人士嘲笑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就目前的科学界来看,过于追求“严谨”有时反而成了科学进步的绊脚石。

主攻一个方向的科学家们通常会被很多人赞扬“术业有专攻”,但这样的科学家们的思维容易受到行业内条条框框的限制。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各个学科之间都有相通之处,哲学定律、社会学规律、物理学定律很可能在化学、生物范围也适用(如熵增、奥卡姆剃刀、量子趋向性等现象)。只有较少的物理学家会透过生物、化学甚至社会科学、互联网的角度去思考自己领域的问题。我敢说:任何两个看上去毫不相干的领域(甚至个体),它们之间也必定有或多或少的交集和通用规律。相信牛顿爱因斯坦在晚年一定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果不是哲学(神学),也一定有一套理论,在全“科学”范围内适用(我希望是量子理论)。

三、所有实验观测毫无“准确性”,只有“适用性”

可以说,科学的观测手段虽然增加了很多,但依然十分“单一”。我们发明了无数精密、复杂的仪器,但最后一步依然是在用人体(眼、耳、鼻、触觉等)来观察。

自然界中,人类显然不是所有方面都是最强的,除了大脑和工具的运用这方面,其他方面被各类生物完爆。

据了解,皮皮虾具有16种视锥细胞,分辨出比人类多的多的颜色,连紫外光谱和光的极化都能收入眼底。

蝙蝠可以通过发出超声波然后再依据超声波回应来定位信号搜寻食物,探测距离,确定目标,回避障碍和逃避敌害等。

候鸟似乎可以感知磁场,鲨鱼的大脑可通过其它生物的肌肉收缩产生的微弱的电场信号,发现隐藏猎物,狗可以闻到人们闻不到的东西。

当然,人类在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将人体的各感官提升到生物界最强,但在未来的实验中,是否可以利用其它生物的感官去获得一些观测结果,如此记录的日志和实验结果理应更“准确”或者说有更广的“适用性”。

四、人工智能的“不智能”

如何定义智能和不智能?人和计算机的区别在哪里?有人回答说:情感和感知。现在的计算机发展出了“视觉”、“听觉”、“触觉”,但和生物相比还是缺了情感和很多感官。

感谢图灵和冯诺依曼,过去几十年,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快,但离真正的“人工智能”差的太远。即便是量子计算机,也一样是由量子晶体管、量子储存器、量子效应器等“非生物”硬件组成的。我为什么强调“非生物”硬件?所有计算机都是有最基本的“数学逻辑”,通过输入和输出(0,1)这样的电信号来“学习”和“执行命令”的。而在自然界,有“自由意识”的生物在诞生之初是完全没有“数学逻辑”的。很多生物都能直接处理诸如图像、声音、磁场、气味等比数字信号复杂的多的自然信号,他们需要处理这样的“数字信号”吗?我想不,而且生物“CPU”处理的“信息信号”应该远比“数学逻辑”复杂的多。

真正的人工智能不应该是一台靠电能维持运转的机器,而应该是靠生物能支持超人类信息处理能力的“新物种”。人工智能的雏形或许应该是一只“超算小白鼠”或“超能力兔子”,而不是切断电源就停止工作的机器。如果我们有能力制作出集成图像、声音、感知和情感的信号,用芯片、电信号或其他形式快速“复制”到生物脑中,并利用脑神经连接控制这个“人造生物”,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

大脑和意识到底是如何工作的,这是非常复杂、困难的一项科学研究,但是,一旦在这领域有所突破,或许电力、信息的时代将会是过去式,那将会是“人造人”,“信息秒读秒学”的时代。

现在,我们已经发展出了众多可以用于量子计算机的物理系统和计算原理,包括超导量子比特、囚禁离子、量子点、中性冷原子、光学量子计算和拓扑量子计算等。但我总感觉“量子生物机”才是终极方向,不仅可以降低系统的能耗,而且生物体的复杂程度、系统更新速度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各种发明和算法(量子生物计算机)。不过,为了防止生物超智、超能对人类的威胁,我们研究之初可以适当废除他们的一部分功能:比如开发废除运动能力的猴脑;失去思考能力可以载物长时间奔跑低能耗、低排泄的马。

五、量子空间里的“趋向”和“叛逆”行为

受观察和仪器精准度限制,我们发现越微观的量子层面越难寻找规律,相反越宏观的物体越有序可寻。千百年来,我们建立起了力、热、光、电、磁、声等方面的理论,但量子理论的大厦却始终感觉缺砖少瓦。

从亚里士多德到哥白尼伽利略再到牛顿爱因斯坦玻尔杨振宁,他们都在观察和研究地球、天体和“宇宙”。随着科技发展,新理论正逐渐覆盖旧理论。事实上,老旧的知识体系并没有被新的科学成果“砸烂”,老旧理论只要加上适用范围依然可以说是“正确”的。就像对于很多工程师来说,让π=3就可以做出很多工程设计和应用工具。

数学研究讲究逻辑严谨,计算精准,但物理科学研究,本身就是“规律探索”。只要基于数学模型计算推导、通过足够多样本的实验去“验证”的理论都有很多应用前景。

数学和物理总会提到“直线”和“匀速”。但严格来说:任何物体都没有办法“匀速”沿着一条“直线”运动。这也许是海森堡理论里的一个论点,但世界就是这样的。没有人知道一个人下一秒会做什么动作,也没有人知道量子空间里的能量下一秒会被转移到哪里,以什么形式出现。波恩、薛定谔引入的波函数概念非常有趣,但关于坍缩的说法我觉着有点怪异:为什么只有人才是观察者?为什么机械观察会使波函数坍缩?与其说是坍缩,不如说是干扰、破坏了波形态。宇宙万物理应都是观察者,量子空间每一个“固定时间”都有“固定”的状态,这应该和观察者无关,只和该量子空间内永远随机的“量子意识”相关。如果拿我们人来理解“量子叠加态”:一个人可能在思考接下来要吃什么,要去哪里,要找谁一起,但所有观察者看来,他只是一个人而已。量子也是这样,我们观察到的量子,可能是静止的,可能在运动,可能是波,可能是粒子,这和量子本身的“意识”和“属性”有关,和观察者行为无关。影响双缝干涉的波粒二象实验结果的外在因素有:探测器对穿缝电子的干扰、缝的挡板材料、干涉条纹投影屏的材料、实验环境、人眼的视觉局限性等。

电子和光除了波粒二象性外,还有运动速度。我认为,在量子空间里,任何没有质量或者是负质量的能量都可以高速(超光速)传播,这和德布罗意波一样,负质量或反能量并不能携带人类目前所能解读的信息,所以不违反相对论,但却不难验证其正确性:宇宙远超光速的膨胀速度已经是足够有力的证据。

再说说量子的其他“诡异”特性:我们可以大致计算一个人的寿命和活动范围,计算一颗恒星的运行轨迹和理论寿命,但搞不明白量子跃迁、量子隧穿到底为什么会发生。我觉着这和我们很难理解一群人中为什么会有个别人天赋异禀,一只小猫为什么会突然攻击比自己强大的人类的道理是一样的,有些存在的事情他就是存在的,我们无须解释也不容易找到答案。

“重整化群论”有点类似我所说的“量子空间”的概念。若我们以集群、空间为单位,减少体系的自由度、降低变量对体系的影响,有利于我们通过宏观现象寻找规律。

相对论的支持者们认为宇宙能量是连续的,但根据“量子理论”的说法量子是有最小单位的,为了让这两个理论能够统一,让量子空间之间可连接、可重叠,既不违反经典理论的连续性,也不影响我们继续寻找最小的量子单位。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夸克和胶子已经是我们“观测”到的最小量子空间了。

如何去研究量子空间里能量和物质的规律?这就要涉及引入一个量子随机系数的概念,有点类似波函数。和波函数不同的是,量子随机系数是可以根据我们目前人类的观测“赋值”。例如,若把一个人当做一个量子空间研究对象,我们研究其运动轨迹,需要考虑到人类的生命状态、最高移动速度、是否使用工具这些因素计算到运动轨迹的里。

数千年来,人们发现从宏观来讲,对称体(如球体)是保持宏观物理平衡、帮助我们找到物理规律的物理理想“形态”。这也是我们地球、太阳系能保持数亿年“相对稳定”状态的根本原因。

从微观来讲,越微观的层面越难研究其规律,其不确定性就越大。例如光子、中微子可以以光速在宇宙穿梭甚至穿透物质传递能量,反物质和反能量却可能致力于开发宇宙的空间。大量反物质、反能量正以远远大于光的速度助力宇宙膨胀、吸引物质进入。

宏观和微观都是相对的,需要参考物,通常这个参考物就是我们人类。我们研究物理规律,除了帮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把这些规律为我们所用。尽管我们科技还无法全面的探测掌握微观量子们的规律,但通过宏观现象我们也可以做出一些微观规律的推断。

无论是粒子、人类还是巨大的天体都有其趋向性和随机不确定性。比如,我们总能在地球上发现湖泊、矿石、油气田,我们平时却难以发现那些稀有元素的存在(但并不代表没有),用量子“趋向”行为和量子“叛逆”行为或许能更好解释这些自然现象。

以我们人类为对照,人以群分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在城市、农村找到同类,但很难在荒漠、冰原里看到人类的踪影,但这不影响有冒险家或失智的人去尝试“叛逆”的行动,但就总体而言,抛弃趋向性的随机“量子叛逆行为”对于我们寻找的宏观规律而言往往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趋向性和叛逆性,构成了这个稳定而又多变的随机宇宙。

我有这样一个假设:任何两个量子空间一定有能量的交换和信息传递,无论距离多远,这可能是“量子叛逆行为”、“量子超距作用”造成的结果。(你也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我们思想到达宇宙边缘,我们的“思维量子”就到达那里了。但量子空间的能量交换应该远比这复杂。)

六、已知的能量态

一个量子空间里,能量的形态是极其多样化而且是同时存在的。我们找不到任何缺失力、热、光、电磁、质量任何一种“能量态”的空间。但如果没有我们观测不到的反能量、反物质,就不会有空间,这些反物质和反能量都曾应压缩在现在物理理论里所描述的“宇宙奇点”。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有了接受了这样的认知:物质(质量)就是凝聚态的能量。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让大家认识到了,有“质量”的物体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被复杂地分解为:势能、热能、光能、电磁能、声能、原子核能等等...

核裂变让我们见识到了小小原子的巨大威力,核聚变也让我们认识了太阳“永恒”的光和热的来源。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巨大的能量体,然而我们身体所能“激活”的能量却那么的微不足道。

恒星靠核聚变燃烧着自己,它的光和复杂的辐射传播到宇宙各个角落,时时刻刻生成着更重的元素,所有有质量的物质也在无时无刻的传播着大量不可见“物质波”到宇宙各个角落。

恒星爆炸、黑洞爆炸、甚至宇宙大爆炸(假设成立)时瞬时的高温高压带来了更多更重、不稳定(放射性)元素。由于地球的相对稳定性,我们可能较难发现比钚、铀、镭这些更强的放射性元素,否则我们生存环境堪忧。

对于人类来说,我们连地球都才只探测到了12km深处,太空只能在月球、火星这样的“温暖星球”着陆,然而大部分的自然秘密和规律或许藏在“至热地带”和“至冷地带”。

低于开尔文温度和高于普朗克温度会发生什么?我和科学家们一样好奇藏在那些宇宙里“不可见”的、宇宙之外的秘密。

七、重定义速度以及宇宙之外的猜想

光速是宇宙的极限速度,这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基础,也是无数科学家“观测验证”的结果。然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距今约多亿光年)和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超过亿光年)也说明了,超光速运动是一定存在的。我们人类受生理极限所限制,携带“信息”的超光速运动是我们“观测”不到但却一定存在的事实之一。

我们是否应该换一个思路去定义速度,就像定义开尔文和摄氏温度一样。我们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义为0度,而开尔文温度(-.15)是目前计算出的“至冷”极限。我们把“相对静止”的速度定义为0米每秒,而30万千米每秒却是人类观测的极限速度。所以,不如把光速当做绝对0速度。低于绝对0速度的我们构成了这宏观世界,≥绝对0速度的量子、反物质构成了空间和微观世界。

我们用LHC超级对撞机把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用激光把粒子降低到接近开尔文温度,人类始终做不到突破这两个极限,但我们相信,一旦突破了,将会有喷涌式的新发现。或许是目前加速、降温的方法错了?

光量子可以算的上物质和反物质临界状态的量子形态了,将来科学也许能找到将反物质逆变成光、变成氢、变成氦、生成更重的元素的方法。我们目前可以假设,超光速运动的量子会造成质量损失变成反能量,反物质为宇宙创造空间,空间是等离子体、气体、液体、固体运动的介质。运动停止的状态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这一形态或可能存在于宇宙之外?

宇宙之外是什么

猜想一:宇宙之外是比绝对零度还低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宇宙的膨胀会将凝聚态的量子空间激活,为宇宙注入新的物质。

猜想二:和我们人一样,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宇宙之外或许还有其他的宇宙。我们的宇宙或许正在和其他宇宙碰撞、合并,又或许通过能量的交换诞生更多可能。

猜想三:宇宙是黑洞大爆炸形成,宇宙膨胀又是宙外黑洞吸引所致。整个宇宙系统是不断吸引--爆炸--吸引--爆炸的循环过程。

八、透过黑洞寻找反物质和等离子体

科学家们发现任何物体都会不断辐射、吸收和反射能量。黑洞也是一样,这个“引力”连让光都无法逃逸的天体,却是宇宙膨胀、制造空间的“发动机”。

黑洞蒸发、黑洞爆炸、黑洞两极喷发等离子体等现象能帮助我们观测正反能量湮灭、研究超光速现象、寻找正反物质。“黑洞”这个天然的巨型量子对撞机要比我们人类研制的LHC强大多了。

不过,即便有强大的射电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以及热、电磁感应成像仪器,“透明”和“黑暗”依然还是我们的视觉“盲区”,而这个“盲区”里的物质,或许比我们可见区所能观测到的物质还要多。除了“反物质反能量”,“暗能量暗物质”这个科学界的谜团始终有待破解。

如果宇宙大爆炸成立,那么爆炸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不如对照可以观测或人工制造的爆炸现象:黑洞爆炸、星体爆炸、核弹爆炸、普通物理化学爆炸等等。既然能产生爆炸,说明宇宙之外一定还存在“空间”和“物质”?据观测,宇宙是经历了暴胀--减速膨胀--加速膨胀,如果这个观测正确,那这和我们把炸弹丢进水里的过程很相似:爆炸瞬间空间迅速膨胀,形成气泡膨胀速度相对降低,气泡破裂外部物质涌入膨胀加速?如果这是宇宙大爆炸的模板,再下一步是不是就是融入到外宇宙,或被外宇宙的“物质”覆灭了?

所以,当我们的空间望远镜观测到一大片漆黑或一大片闪光的区域,不要惊讶,宇宙的“覆灭”可能开始了。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我们研究宇宙外面到底是感觉意义真的不大,毕竟我们暂时活不了上百亿年,只要我们一天观测不到宇宙的边界,我们永远不知道宇宙外面是什么,宇宙是怎么形成的。

九、生命的熵增和熵减

宇宙的“生命”结束时还会不会有我们人类存在?人类的生命熵增的过程除了靠食物和药物引入负熵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科学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步的。回首历史,没有理论工作者的时期,人们还是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工具,找到了食物和治病的草药。但缺少了理论和规律的系统总结,更精密、更复杂的工具、更直接有效的药物是一定不会被创造出来的,人类生命的延长也就更不可能实现。

很多人认为,生命就是熵增过程,在人体的生命化学活动中,自发和非自发过程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因为熵增的必然性,生命体不断地由有序走回无序,最终不可逆地走向老化死亡。

但这并不是一个让人绝望的过程,近百年,我们通过饮食的调节和药物延长了几十年的寿命,而可以预见,当我们投入更大的精力去研究比我们强大的生物体机制并运用到人类身上后,我们的寿命、甚至繁衍方式都可能发生现在无法想象的改变。

熵增的必然性是有前提条件的:在闭合系统内。我们人类其实是一个半开放半闭合的系统:我们从体外摄入食品药物相当于打开我们的系统,通过消化系统和新陈代谢系统的协作来减熵。但器官的长期工作的损耗会使我们衰老和死亡。如何通过“全开放”人体系统来减熵?

现在,很多运动员都有了液氮冷冻舱来帮助恢复体能、缓解疼痛和炎症。相信未来,会有一种富氧、可以还原衰老细胞的液体(气体)舱,全方位的帮助人类实现减熵、身体复原。

十、关于科技方向及跨界思维的思考

宇宙、地球及生命的历史探索指引着了理论科学发展的方向,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可以帮我们预测应用科技的方向。20世纪的科幻小说里的描述的“未来工具”很多都已经成真甚至比书中描述的功能更加强大,新世纪的科幻小说对未来的预测也将会有部分被我们实现。

相比宇宙和生命的起源来说,人类文明的起源对于我们预测未来更具参考价值。我们从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学会种植养殖技术并有首领开始统治自己所在的领土并四处拓荒征地,过渡到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后来,欧洲在全世界范围内最早解除了宗教的绝对统治,15世纪以后,有了伽利略牛顿等人系统建立了系统的科学体系,才有了近几百年来科技翻天覆地的发展。瓦特改良蒸汽机解放生产力;爱迪生推广电力把人们引入“光明时代”;特斯拉的交流电升级了直流输配电系统让电力更加普及;量子理论带来了材料学、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直接带来了通讯的升级、核能、新能源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诞生。很多人都会思考,下一个像蒸汽机、电力一样改变我们生活的科技方向是什么?

现在科技圈的热词无非是: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万物互联,这些其实都是电力应用的延伸。如果考虑到现在人类只掌控到地表这一层面来看,地下0米内,低空、海洋的空间利用应该是未来的科技方向。地下建设(如:地下智能物流、地底建筑)、反重力飞行器(高能电磁底盘的磁悬浮低空飞行器)、海洋住宅(能源自给、海水淡化、海上养殖)都要比科技圈现在讨论的方向前沿的多。

我更倾向于认为脑科学的突破将是改变全人类生活方式的新方向。从古至今,从海外到中国,人们都被死亡的不可改变所困扰,都在寻找“长生不老”的药物。然而,量子理论和科技飞速进步的今天,让我看到了大幅提高寿命、改造升级人体的可能性。

大脑有千亿个神经元,一个人的大脑有无限被开发利用的可能,如果大脑可以完成数据、知识存储,完成通讯,完成远程开放式的信息交换,脑联网、脑连物的世界是不是比万物互联更科幻?

我和很多人看法不同,我认为随着文明的提升,“称霸”、“占领”、“征服”这样的概念将会失去意义。我们的欲望都源自于在有限的生命里的:不可获得、不可想象、不可感知。倘若每个人都拥有“高等”知识,没有贫困、没有饥饿、没有阶层、没有死亡,我们征服其他国家、其他星球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更高级的文明一定在宇宙中无处不在,他们不会对征服地球、征服人类有任何兴趣。文明也许就是由虚无到实体再进化到虚无的过程吧,人类文明未来也许会在某个时间和其他已经高度发达的文明一样获得“永生”。

从古至今,基本都是科技和智慧推动变革(从古代的冷武器到现在的核武器,从古代的布阵战术到现在的信息战争),发明和创造改变了时代。在科学这个领域,跨界思维往往能打破僵局。正如最近这些年,互联网抢走了运营商的即时通讯(腾讯),网店把很多实体店逼到绝境(阿里),人工智能正让很多人(司机、高危工作者、巡查人员)面临失业...

科学界的跨界思维会带来什么样的变革?前有一个专利局职员提出相对论,将来会不会有银行家、生物学家提出更惊世骇俗的理论?

身为一个中国人,在回顾数千年文明的时候我不禁有这样的感慨:如果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的科学会落后西方吗?如果现在我们不总是舶来主义而是多去思考和创造,中国科技能不能引领世界?这些假设终归不成立:1、时间轴是单向的,历史无法重来;2、中国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高效、少出错,创新带来的试错成本是很多企业无法承受的,来自更强大的对手的“借鉴”也让“原创”付出不小代价,没有壁垒的“原创”等于自杀(更形象一点:挖自己的肉喂别人)。

我们国家的科研现状:科学常常是应用的附属品,不能很快速带来投资效益的科学研究很难获得多数人的支持。就如近年来备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5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