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科幻变成了科学走近创新团队
2023/4/27 来源:不详今年8月3日23时59分拍摄于上海的最圆时刻的月亮。新华社记者王翔摄
透过一个泛着紫红色光的圆形密闭窗口,一名志愿者正在种满植物的实验舱中做实验。这是世界顶尖科学杂志《自然》发布的年最佳科学图片中的一幅,图中展现的正是“月宫一号”里的场景。
如果你看过科幻小说,想象过太空生存,你也许知道,当人类进行长时间、远距离的深空探测,必须建设一个“地外生命保障系统”,原位循环再生人类生存所需的氧气、水和食物。而这项技术在应用到空间前,要在地面构建地基模拟实验验证系统,进行系统的运行调控技术研究。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团队由此而生。“月宫”实验完成了全球最长时间的一次太空舱人工密闭生态系统生存试验,使中国在载人航天生物再生生命保障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在他们手上,科幻一步步变成了科学。
“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个遥远的梦”
年5月15日,是刘慧永远也忘不了的日子。
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中的一座白色圆顶建筑——“月宫一号”的舱门开启,刘慧和另外3位志愿者走出舱外,把在“月宫”里种植的大豆、小麦、胡萝卜、西红柿、辣椒等,分发给舱外庆祝的人群。这意味着“月宫”实验成功结束。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里介绍“月宫”实验时说,全球太空舱生存模拟密闭试验此前最长的时间是天,由俄罗斯创造,这次,中国挑战的目标是天。
事实上,从年5月10日到年5月15日,共有2个乘员组的8名志愿者在全封闭的“月宫一号”实验舱中连续驻留天,比原定的天又增加了5天,系统闭合程度达98%。
入舱前一晚,有记者问刘慧:是什么使你有勇气接受这样一个长期密闭实验的任务?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刘红教授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和我们每一位“月宫人”的月宫梦。
的确,为了这一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红和她的“月宫一号”团队已准备十多年。
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一个问题摆在科学家面前:在近地轨道,宇航员赖以生存的物资可全部携带;如果人类进行更长时间、更远距离的太空探索,这一难题该如何解决?
“靠携带供给或由地面补给,费用昂贵且技术上难实现。”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刘红脑海中闪现——地外生命保障系统。
简单地说,就是依靠“生物再生”的方式,在月球、火星基地,或是飞向火星的飞船中,构建一个类似地球生物圈的小型生态系统。
“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个遥远的梦。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这只是科幻。”但刘红坚信,科学家就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