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视角看清明全

2023/4/21 来源:不详

得了白癜风应该注意什么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73124.html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今天就让老胡和您一起了解清明节气吧!

今年清明的时间是

年4月4日15时38分,

农历庚子年

三月初十二星期六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即冬至后的第天。

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主题。

也是春耕的大好季节,

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风至。

万物生长至此,

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清明有三候:

一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鹌;

三候虹始见;

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

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也是中国传统节日。

是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

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

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于中国人而言,一生中,自始至终,

最忠诚的信仰是祖先。

至亲血脉,生生不息,

祭拜,与故去的亲人告别,

让生者相聚,得一份安宁。

清明节,我们一起缅怀逝去的亲人,

点一盏心灯,照亮天堂的路,

让天堂的他们不再孤冷。

但更想告诉你,当爱的人活着时,

尽己所能,关心、照顾、陪伴,

请用力爱他们,不留遗憾。

人生永远没有如果,珍惜拥有。

一年一年的清明,一次一次的想念,

生活依旧继续,

身体健康,才是最好!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

这个世界,充满生机和无限希望,

带着家人走进远山近水的田园村落,

沐浴清新秀美的春日风光,

珍爱世界,学会感恩。

地理视角1:清明时节为什么“雨纷纷”?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这首儿时学过的诗

但你们知道

为什么一到清明节前后

就会下雨吗?

今天

我们来从诗词歌赋

谈到天气变化

清明明明是一个文化上的传统节日

为什么会偏偏赶上下雨呢?

难道是老天也知道要过节吗?

其实,清明期间会下雨

是有科学解释的

为了了解这一背后的原理

首先你需要知道的是

雨是从哪儿来的

江河湖海里的水

被太阳晒过之后

就会变成水蒸气,升向高空

我们都知道,越高的地方越冷

这些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中

就会液化成小水滴,并组成云

这些云中的小水滴们

相互碰撞合并,就会变成大水滴

掉下来就形成了雨

可是问题来了

为什么偏偏那么准

就是在清明前后,就会下雨呢?

这个我们都知道

清明不止是一个扫墓的日子

作为24节气之一

清明本身代表着一个长达半个月的气象阶段

这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

中国的气候,一直以来

受到两只大老虎的支配

一个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风

另一个是来自太平洋的暖风

由于地球的公转

太阳在一年中照射到地球的地区

是在不断变化的

这两只老虎的势力也就因此此消彼长

每年的秋天和春天

它们都会重新划分地盘

改变各地的天气状态

一到秋天

北半球受到的太阳照射减少,气温降低

西伯利亚的冷风就高歌猛进

圈了这么大一块地

但太平洋的暖风就比较怂了

只能退守海上

但是到了春天

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

清明前

北半球受到的太阳照射增加,气温升高

太平洋暖风带着水蒸气攻城略地

西伯利亚冷风只好节节败退

清明前后

江南一带就变成了

两只老虎割据战的前线

冷风死守在自己地盘

暖风就飞到它们头上

继续往西北进攻

但是就像我们刚才说的那样

越高的地方越寒冷

那么暖风吹到高出后

里面大量的水蒸气就会液化成小水滴

然后就是我们熟悉的剧情了

越来越多的小水滴组成了云

然后相互合并,变成大水滴

掉下来就成了雨

那么,清明时节

江南地区连绵多日的降雨

就是由这两只老虎

没完没了的互撕造成的

说到这里,你应该就能理解

为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了

至于为什么“路上行人欲断魂”

我猜,大概是由

怎么都晾不干的袜子造成的吧

清明时节总是雨纷纷吗

02:07

视频来源: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地理视角2:清明美食—青团

春天,是个柔软的季节

人间四月天,和风细雨里

好像一切忧愁都会化去

所有心意都能够被珍惜

连雨蒙蒙的清明,也来了

在这个饱含思念的时节

最适合吃一个碧绿绿、软糯糯的青团

把春天的甘甜吃进嘴里

把世间的柔软揉进心底

图片|我爱鸡爪图片|陆建华摄影

·山野之春·

青团俗称“青圆子”,唯清明前后才有,所以也叫“清明粿”。

能吃青团的日子就那么十来天,所以人们总会特别珍惜。只有吃过几颗青团,才算真的进了春天。

图片|水衍

青团的绿,来自江南的艾草。艾草生于初春山野,到野地里一蓬蓬刈下来,细细切碎,用葛布滤出青绿的草汁来,和上筛得均匀的糯米粉,便揉出一团春天最浓烈透彻的香。

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泡鱼儿

青团的馅料,传统有咸香的鸭蛋肉松、沙甜的红豆馅、剁成细粒的马兰头。各自被清甜软糯的艾草面皮包裹融合,足以满足每个不同口味不同性情的人,对同一个春天的期待。

图片|来自网络

细看手心一个青团的绿,是让人一见就会爱上的颜色。咬下去,软糯的口感是自然与人心的靠近,过后,在味蕾间回味的片刻,春天便真正融进了人心里。

图片|陆建华摄影

·城市之春·

在城市里,难得一见青团从艾草化为米团的生动过程。但每当走在街道上,匆忙间瞥见橱窗上光滑油绿的青团,心里总会一动。

店家会挂个牌在旁边,“时令美食青团,每日限量,抓紧尝鲜!”是啊,这些小团子,代表着一年一度的时节,一份过期不候的心情。此时不吃,难免留憾。

图片|来自网络

买一盒回家,清晨放在锅里蒸煮,腾腾热气像窗外蒙蒙细雨,咕嘟咕嘟,人在等待中变得安静。到揭锅的那一瞬,像极了漫天春风拂过叶梢,将山林田野间最馥郁的那一缕清香带进了一颗疲惫心灵的深处。

“春天变得多么含蓄啊,它藏到了一个角落里,或者是天空的一角,或者是大地的一角,我必须要细细地咀嚼才能体味。”

小小的青团,恰是春天给城市的爱意。尝过那口青草香,我们身上总会没由来多一份力量,去面对硬邦邦的世界。

图片|AIR心旅行

·故人之春·

我们在春天里永远饿着,除了肚子,还有思念。

儿时,每个下着雨的春天,山间泥泞的小路,爸妈在老屋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吃青团吃了满嘴,在老人身边团团转的自己……那些属于味觉和情感之间的磨合,在青团的柔软中被勾勒了千百次。

图片|AIR心旅行图片|网络

而今,回忆在眼前相互交映,留下的,是桌上散发着香味的青团。它时时提醒着我们,柔软的东西永远值得被铭记,它会帮我们战胜生命中每一个难熬的时刻。

图片|陆建华摄影

时间过去得很快

世界改变得很快

不变的,是我们面对世事变迁时

那一颗柔软却不柔弱的心

愿你在每一个春天

都能吃到一口饱含思念的青团

让这份甘甜的味道

守护你对生活永不失落的勇气

图片|黄宗治

地理视角3:清明节和地理考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扫墓为传统活动。但你知道吗,其实墓地里还有不少地理知识。今年清明节来墓地上地理课,约吗?

1

古墓丽影

墓地里有地理知识可不只是个噱头,这不,在年的浙江高考卷中就出现这么一道“丽影”。

(浙江高考第7、8题)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第7、8题。

1、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2、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A.①B.②C.③D.④

1、C2、B

神秘的王朝都城怎么修建皇家陵墓呢?

相信在地理课上,你为水稻种植分析过地理位置,为工厂选址出过主意,为公路选线有过比较判断,那么陵墓的选址你懂吗?其实,题目都已经告诉你应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答题只需读图即可,但你又可否知道为何这样选址吗?

我国太行山、燕山等地的冲积扇受人类活动与自然力量的共同影响,很有自己的特色,常常在同一冲积扇上,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呈现地带性演变。读华北某冲积扇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1-3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区域地势特点西北高东南低

B.山前冲积扇成因与瀑布成因类似

C.冲积扇顶部较干旱,渗水性较差

D.冲积扇土质颗粒变化具有分选性

2.关于图示冲积扇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的是()

A.冲积扇上山地发展立体农业,林、果业优先

B.冲积扇顶部任由原生的耐旱灌木,野草生长

C.积扇中部种植枣、梨或耐旱的莜麦、玉米

D.冲积扇边缘水、土资源好,可种植蔬菜瓜果

3.某朝的皇家风水师认为图示区域背靠苍茫群山,远望视野开阔,乃藏龙聚气之地,决定在此选址修建皇家陵墓。陵墓一般选择在土层较深,避免墓穴进水、棺木被浸的地方,下列地点最为理想的是()

A.崎岖山地

B.紧邻山麓

C.冲积扇中下部

D.冲积扇边缘

2

墓地风水

我国古代墓葬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墓址的选择要看风水。风水之术也即相地之术,核心即是人们对居住或者埋葬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宇宙变化规律的处理,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风水理论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的区位选择理论或空间规划。

依山傍水,青山绿水是人们普遍向往的优美环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埋葬要选择有生气的地方,即所谓风水宝地。中国强调“事死如事生”,选择墓地很多时候跟选择阳宅有相通之处。

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有关阴宅和阳宅、理论与实践系统的理论。从现代科学理论来看,风水学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宇宙星体学、地球磁场方位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的合一的综合性科学。

但过于相信风水,而忽略了人的自身努力、奋斗,就得不偿失了。

3

陵寝旅游

一、古代陵寝的沿革

在我国,传统的丧葬方法也多种多样,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形式。

(一)在原始社会,葬仪极简

《礼记.檀弓》中曰:“古也,墓而不坟。

(二)、奴隶社会,厚葬盛行

到了奴隶社会,则厚葬盛行,而且出现了残酷的人殉制度,车马也是常见的殉葬之物。大约从周代开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根据《周礼》记载,当时“以爵为封丘之度”,即按照官吏级别大小决定封土大小,当然天子、诸侯陵墓的封土无疑是最大的。周代陵墓集中分布于陕西咸阳以北,封土多为平顶方锥体,故名“方上”。

(三)、秦汉两代的高冢大墓

秦汉时期,帝王陵墓依然都取“方上”形式,尤以秦始皇陵最为典型。但不管是地面的封土还是地下的建筑,秦汉皇陵都规模宏大,随葬品也极为空前。如秦始皇陵兵马俑震惊世界。西汉帝陵中的“黄肠题凑”木棺椁,以及汉代开始出现的砖石墓室,都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划时代的大变化,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四)、唐代“因山为陵”

到唐代,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平地筑高坟太劳民伤财,改为“因山为陵”,就是利用天然山丘作为陵墓,把地宫掘进山里去。这样既能体现帝王的尊严,又能防止盗墓和水土流失。李世民的昭陵和李治、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都是这种形式。

(五)、宋代恢复“方上”形式

宋陵规模较小,但设集中陵区。北宋陵集中在河南巩县,南宋陵集中在浙江绍兴。宋陵虽然恢复了秦汉时期的方上形式,但不是简单重复,在陵园布局和地形选址等方面也有其自身特点,而且“方上”的规模要比秦汉时小得多。

(六)、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

明清两代陵寝制度大致相同,都选址于“风水宝地”,设集中陵区。每一陵墓都由宝顶、方城、明楼、祭殿组成。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砖城,砖城内填上土,使其高出城墙成一圆顶,即为宝顶;宝顶围以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儿墙,犹如一座小城,即为宝城。宝城前建方城明楼,结构复杂而豪华。

二、陵寝的旅游价值

(一)、科学文化价值

(二)、历史价值

(三)、美学价值

三、我国著名陵寝

1、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据史料记载,公元前年,年仅13岁的秦王赢正继位后就开始给自己修陵墓,直到公元前年去世,前后历经37年。就单一陵墓而言,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年,在其附近发现兵马俑随葬坑,目前已挖出俑坑三个。一号坑最大,发掘出与真人真马同样大小的武士俑和陶马余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多年前的战阵军容。这一发现引起世界性轰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2、汉帝陵

西汉帝王及重臣陵墓多在咸阳北原及长安附近。西汉也如秦代一样,大规模的修建陵墓。汉制以每年赋税的1/3用于修陵。西汉帝陵创“陵邑”制度,迁天下豪富居之,为帝王守陵,并首开石像生之先河,即在神道两侧置石人、石兽。

汉代帝陵中以汉武帝茂陵规模最大,位于兴平县境内。霍去病墓作为茂陵的陪葬墓,在茂陵东面,墓冢以岩石砌成祁连山的形状,以纪念霍去病征战匈奴、屡建奇功。墓前有一组大型纪念性的雕刻,包括“马踏匈奴”、石人、卧马、卧牛、伏虎等14件。采用圆雕手法,雄浑古朴,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东汉帝陵集中于洛阳北面的邙山,规模较小,取消了陵邑制度,墓前立墓表,设石像生,墓室内墙壁多有画像或雕像。

3、唐朝帝陵

唐朝国力强盛,重新开始修建巨大的陵墓。唐陵分布在陕西礼泉、三原、乾县一带。唐陵不再采用堆土为陵的办法,而改用“因山为陵”,陵前的神道石刻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型的“石像生”仪仗队石刻已经基本形成。此外还有众多的碑石,成为我国唐朝书法艺术的荟萃之地。唐朝帝王陵墓也如汉代,以“功臣密戚、德业佐时者陪葬”,形成庞大的陵园。

唐陵中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规模最大,位于陕西礼泉县境内的九?山。昭陵原有辉煌的地面建筑,还有著名的“昭陵六骏”石浮雕,以纪念李世民南北征战的开国功业。六匹骏马都是李世民生前征战时的坐骑,六骏浮雕造型极为生动传神,姿态矫健,在我国美术史上久负盛名,可惜已被破毁。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位于陕西乾县梁山北峰,是唐代关中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和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一座陵墓。陵前神道除有华表和石像生之外,还有石碑两方,其一为《述圣记》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书写,是歌颂唐高宗文治武功的。另一方为无字碑,按武则天遗言“己之功过由后人来评不看文字”之意而立。

4、宋代帝陵和西夏王陵

宋代包括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北宋帝王陵集中在河南巩义洛河南岸台地上,葬有北宋七帝及太祖之父赵弘殷之墓,故为七帝八陵,每座帝陵的周围还有皇后陵和一些王公、大臣的陵墓。南宋陵位于浙江绍兴。

与宋代约同时代,在我国西北宁夏一代,有一个党项羌族建立的大夏政权,宋称之为“西夏”。西夏王陵有8座帝王陵园和70余座陪葬墓,分布在今银川市西贺兰山东麓。这些陵墓的封土呈圆锥形,故有“中国金字塔”之称,在我国帝王陵墓中别具一格。

5、元代帝陵

成吉思汗陵只是一座纪念性的陵墓,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的伊金霍洛旗。年,成吉思汗病死于清水行宫,按其生前所嘱,遗体葬于鄂尔多斯。但其真正的陵墓原址,一直是历史疑案。今存之成吉思汗陵建于年,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廊庑相连而成,具有鲜明的蒙古民族风格。

6、明代帝陵

明代帝陵分为三处:

一为明孝陵,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

二为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南麓,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除代宗朱祁钰以外十三帝的陵墓

三是景泰陵,明代宗朱祁钰的陵墓景泰陵,在北京西郊海淀区玉泉山北麓。

7、清代皇家陵寝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代皇家陵寝主要有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关外三陵是清王朝入关之前的皇家陵寝,指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和昭陵。永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父亲和祖辈的陵墓,又名兴京陵;福陵是努尔哈赤和孝慈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在沈阳东郊,又称东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在沈阳北郊,又称北陵。

清东陵在河北遵化马兰峪,距北京约千米。因在北京以东,故名东陵。东陵有帝陵5座、后陵4座、妃陵5座、公主陵1座。五座帝陵分别是孝陵(顺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丰)、惠陵(同治)。诸陵中孝陵为主陵,地面建筑以慈禧的定东陵最为考究,地下建筑以乾隆的裕陵较为壮观。

清西陵在河北易县,距北京约千米。因在北京西南,故名西陵。清西陵中有四座帝陵,即泰陵(雍正)、昌陵(嘉庆)、慕陵(道光)、崇陵(光绪)。西陵四帝中,以雍正的泰陵规模最大,嘉庆的昌陵建筑尤为富丽堂皇。此外还有一些王公、皇后、公主等陵寝。

地理视角4:清明、寒食、上巳节,你分得清吗?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一词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明庶风就是指春分时的东风,意思是清明风在明庶风四十五天后来到。这里的“清明”还是作为节气。节日意义上的清明起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关于寒食节的来源说法不一,有周代禁火说、古代改火说、介子推说等。

清明节的“前世今生”

清明节大家一般都不会说节日愉快,因为清明节是烧纸的日子啊,缅怀先人,很严肃的呢!可其实清明节也是郊游的日子,投入大自然,拥抱春光耶。从从这一点来看,说“愉快”也不算过分啊。

如果把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从大家都熟悉的到不熟悉的一一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扫墓、踏青;寒食、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拔河、斗鸡;祓除衅浴(洗浴去垢消除不祥)、男女相会、交感鬼神、祭高禖(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等。这么多民俗活动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并不相同。

其实,这些活动之所以如此丰富,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清明节,是由古代的上巳节、寒食节、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这三者合一而成的。

清明节在同样的时间段(阳历四月初、阴历三月初)先形成了古老的上巳节,后来又有了寒食节,而它们的时间正好是最容易被记住的清明,于是三者合成了清明节。

清明

我们先从清明说起。先要搞清:“清明”,是指一个节气,而“清明节”,才是指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那个节日。

所谓节气,特指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原一带的先民是最早进行农业耕作的民族之一,搞农业自然要配合作物的生长规律,所以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合适的农事活动就非常关键。农事活动取决于气候和物候变化,气候和物候变化取决于气温冷暖,气温冷暖取决于地球吸收的太阳的热量,地球吸收的太阳的热量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一个周期的循环形成一个回归年,又叫太阳年。所谓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个太阳年划成二十四等分,通过这样的细分,借以更准确地指导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一开始并没有这么多,而是随着古人天文、历法、农业文化的进步而逐渐丰富起来的,在战国时期,还只有八个节气,到了秦汉之际,才确立了今天齐全的面貌。像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等,是节气中的老大哥,而清明则是最后才加入进来的小弟弟。对农民来说,节气就是指令,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春耕春种就要开始,该走出猫冬的院落、整治农具准备下田啦!“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啊!

寒食节

说完清明,再说寒食节。寒食的意思,就是不生火,只吃冷的食物。为什么这一天不生火呢?有三种解释。

第一,为了纪念介子推。第二,来自古代改火的习俗。古代是钻木取火,不同季节用不同的木头取火,所以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到了改火的时候,国家会实行火禁,民间冷食,这在《周礼》、《礼记》中都有记载。第三,为了避大火星。大火星不是现在说的火星,而是指现代天文学中天蝎座的主星,它是二十八宿之一,一颗在古人看来非常不吉利的红巨星。大火星的出现是在季春,古人对天象怀有神秘与敬畏,喜欢把天象与人事相比对,于是大火星就与地面的五行之火联系起来,为防止大火星与地面之火争明造成国家灾祸,故而禁火。

介子推的故事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宠姬麵姬生下儿子夷齐。为了使自己的儿子登上王位,砸姬对太子申生加以迫害。申生被逼自尽,公子重耳也被迫出逃。

因为重耳德才兼备,很多贤士都追随他,介子推就是其中一个。

在逃亡途中,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进献给久未吃到肉的重耳。重耳很感动,表示登上王位后要重赏他。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但他却忘了介子推。此时,介子推和母亲隐居在故乡绵山。有一天,晋文公在别人提醒下记起了介子推,并请他出山。但心寒至极的介子推不答应出山受封。

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晋文公下令“焚山”,不料想,介子推和母亲竟被焚而死。文公后悔不已。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并在此往后三日禁止生火做饭,只能吃寒食。于是,禁火和吃寒食成为寒食节的重要习俗。

寒食的风俗,最先就流行于介子推的老家山西太原郡一带,在东汉时,有个叫周举的到这里当官,对这个风俗感到惊奇,那时寒食不是一天,而是一个月,很影响身体健康,周举试图废除寒食一月的习俗,但未成功。这个习俗逐渐扩大到整个山西,并随着魏晋南北朝的人口迁移而流行全国,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都多次禁断,但屡禁屡兴。一旦节日的内涵与慎终追远、纪念缅怀相联系,对于重视死生大事的中国人来说就是很难改变的。既然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礼制也就只好顺水推舟,于是,“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漫以成俗”,到了唐玄宗时终于把“寒食拜扫”纳入《开元礼》,成了官方认同并倡导的礼俗,并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

而只要“节日”成为“假日”,就一定会增添娱乐放松性的内容,唐宋以来主要的郊外娱乐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拔河、斗鸡等,就逐渐都进入了寒食节的活动行列。

上巳节

上巳节是一个历史久远的节日,比清明节气、比寒食节都要早得多!

古代用干支纪日法,阴历三月第一个巳日就是“上巳节”(就跟母亲节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的道理一样)。由于巳日大多时间正逢三月初三,所以民间就把上巳节这个拗口的名称改叫做“三月三”。

其实这个节日早在周代就有了,在那个质朴憨野的时代,一切活动仿佛都带着一种原始的灵怪和美感,这个节日也不例外。《诗经·郑风》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之诗,说的是男女相会的活动,水边广阔的地方是公共活动场所,而当男女相会以后就可以找花丛树林的私密空间了,说白了就是一个party,以玩乐为媒介,以野合为目的。这时的野合可完全没有贬义的意思,而是阳光的、美好的、神奇的、伟大的、如诗如画的!到了近古,上巳节依然是青年男女光明正大地出外游玩的日子,这对常年在深闺中的女子来说尤其难得,连杜甫老爷子都看花眼了:“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上巳节有很多主题:有娱乐游玩,有男女相会,有衅浴祓除,有交感鬼神,有祭高禖等等。后世随着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原始宗教性的内容越来越少,娱乐欢会的性质则进一步增强。比如在《论语》里,就已经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了,虽是有祭祀的内容,但不像《周礼》记载的由专门的女巫主持,看起来更像是春游了。而在《兰亭序》里,“修禊事也”更只是成了曲水流觞、宴会游乐前的一个开场了。

清明、寒食节、上巳节大约在唐宋之际合而为一

不是说三个节日就剩一个了,而是说三个节日连成一片,含混不分了。

清明一般在阳历4月4、5日;寒食节的时间自古说法不一,但唐代以后基本确定为每年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上巳节是按阴历算,阴历三月三也与清明时间接近。

每年清明前后这段时间,大自然和人都非常活跃,每年到这个时候,生物钟就带领人们产生了那种清明时节特殊的气氛和感觉。至于人们为什么最终普及了“清明”,而不是“寒食”或“三月三”,其原因大概有二:第一,清明的时间是最固定的,最好记。第二,清明是关乎农事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业社会中最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必须记。

原本很多清明前后的活动都消失了,但是扫墓和踏青郊游最普遍地保存下来。为什么最终保留的是这两项?

关于踏青郊游风俗的保存很好解释: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谁不想活动活动筋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呢?而且坟地一般在植物茂盛、风景优美的野外,上坟又都带着食物,祭完祖就便找个干净地方席地而坐,吃吃喝喝,何乐而不为!

那么扫墓的保存作何解释?一般说来,涉及到礼敬先人的民俗是最稳定的,扫墓保留得最完整很正常。还有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不知有没有人注意到,中国四个最重要的上坟的日子——春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不是国庆,而是阴历十月一,“烧寒衣”的日子),这四个日子不但间隔是那么平均,而且时间还那么科学:春节这个大节祭祖自不必说,清明是农活马上就要忙起来的分界线,而七月十五除了是佛教道教的鬼节外也是秋收马上要开始的分界线,十月一则是粮食归完仓、猫冬即将开始的分界线。这个节奏和时间把握得那么好,只能归于农业社会对节日“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结果。

清明有气清景明之意,天气清新、明媚、和暖,正是鸟语花香的春日时节。清明时节,桃花初绽,杨柳泛青,莺飞草长,人们会趁着大好春光踏青出游。

而清明这一天,也是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因此,清明既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又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

这一天,让我们重新思考生死,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

唯有活好当下,才是对故人最好的缅怀,也才能不负这无法重来的人生。

《清明》,讲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地理故事

老胡网络综合:海宁中学地理组、中国天气网、物道、地理蹊等,转载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