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奏巴尔干战争神鸟君清观察
2023/3/30 来源:不详提起巴尔干,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起初中历史课本中“欧洲火药桶”的说法。巴尔干半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历史因素,成为了欧洲发生战争最多的地区之一,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半岛上不仅满是复杂的民族矛盾,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也将追逐利益的触角伸到了巴尔干,在多方因素的相互推动下,巴尔干各国剑拔弩张,地区局势进入最紧张的时期。当穷尽政治手段仍无法解决问题时,战争似乎成了最后的选择,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两年前,巴尔干战争率先打响。
美丽传说和战略要地
传说,在古希腊有一位擅长弹竖琴的女子,名字叫做琴,她对竖琴的演奏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就连各位古希腊众神也被她的琴声倾倒。国王知道了以后,就派人去请琴来宫中演奏。但使者高傲的态度惹怒了琴,她拒绝了国王,还让使者回去传话,说她永远不会为这样一个傲慢无礼的人演奏竖琴。
国王听了使者的禀报之后并没有生气,只是会心一笑,让使者下去休息。第二天早上,当侍从走进国王的卧室时,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这个消息很快在皇宫里传开了,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人因此显得慌乱,也没有人焦急的要去寻找失踪的国王——恰恰相反,每个人都知道他们的国王去了哪里。
国王在清晨悄悄地离开了皇宫,去寻找那个“胆敢”说自己傲慢无礼的女琴师。走出皇宫不久,国王就听到了一阵仿佛来自天堂的琴声,他下意识地向声音的源头走去。在一棵橄榄树下,国王看到了一位正在弹奏竖琴的女子。
她侧着头,长发像瀑布一样垂下来,她的脑袋微微摇晃着,似乎在配合琴弦上飞舞的手指,她那双洁白无瑕的手似乎是世界上最美的玉石,而从她指尖流出的那抹蜿蜒的琴声,让年轻的国王闻到了一股似乎比所有香料都要美妙的味道……他迷失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中,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那位美丽的仿佛有些不真实的女子。
琴声突然戛然而止,心有感应的女子抬起头,看向这位不速之客。下一刻,时间仿佛凝滞了,两位一见钟情的年轻人无言的看着彼此,仿佛其他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不久之后,琴和国王在人民的祝福声中结为夫妇,但他们的幸福生活还没来得及开始就结束了——传讯的士兵带来了邻国宣战的消息,年轻的国王在新婚之夜告别妻子,骑马奔赴战场。几个月后,国王战死的消息传来,新任王后拿起竖琴,用激扬的琴声带领士兵打赢了战争。
只是自己心爱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琴会在每天晚上对着繁星拨动琴弦,诉说无尽的相思。第二天早上,她会将花园里的露珠小心翼翼地收集在一起——她知道那是他对她的回答。
终于有一天,琴的手从竖琴上无力地落下,人们埋葬了她。当悲痛的侍女将那瓶露珠洒在琴的墓地上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那些露珠源源不断的汇集,最终变成了一望无垠的大海,人们称之为爱琴海。
爱琴海位于地中海东侧,优美的风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不过,爱琴海也是一处战略要地——她是黑海前往地中海和印度洋的必经之地,也是连结亚、欧、非三洲的重要海域。在爱琴海北边的巴尔干半岛上,没有凄美的爱情传说,有的只是几个世纪断断续续的战争,和战争间隙思考着如何复仇的人们。
巴尔干半岛面积不大,但却拥有超过20个民族,他们虽然语言大致相同,但却拥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各族混居的城市中,有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穆斯林人、斯拉夫人、土耳其人、犹太人等,他们的信仰有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他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好的生活条件,经过时间的打磨,邻里间的日常摩擦演变成民族矛盾,最后导致了冲突的爆发。
除了内斗,巴尔干半岛人民还长期受到外国侵略者的欺压。对于亚欧地区的大国来说,作为交通要道的巴尔干往往是其对外扩张的必争之地,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都曾征服过这一地区,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的统治甚至长达五百余年。
从14世纪奥斯曼军队踏足巴尔干开始,这一地区的人民就生活在残暴的军事统治之下。作为外来民族,土耳其人毫不掩饰地对巴尔干人民进行剥削和压榨。他们不但强迫部分信仰基督教的塞尔维亚人改信伊斯兰教,当发生战争时,他们还会强行掳走巴尔干人民,逼迫他们在战场上充当炮灰。在这样冷酷无情的统治下,巴尔干半岛的人民对奥斯曼帝国毫无归属感,他们不懈地和土耳其人进行着反抗侵略的斗争。
巴尔干同盟
17世纪起,奥斯曼帝国开始由盛转衰。具有中世纪色彩的、政教合一式的社会制度,让奥斯曼帝国丧失了科技革新的动力,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相继进行了军事革命,这让土耳其军队的武器水平逐渐落于下风。
政治上的顽疾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显现,高层的权利斗争引发了奥斯曼帝国的内乱,造成帝国元气大伤,中央政府再也无法对庞大的版图进行有效地管控。到了18世纪,随着英、法和奥匈帝国的崛起,奥斯曼土耳其的疆域开始被蚕食瓜分。首先是奥匈帝国占据了巴尔干半岛北部地区,然后是埃及、利比亚等北非国家落入英法手中,成为其殖民地。对此,土耳其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昔日横跨亚、非、欧的帝国版图不断缩水。
穷则思变,不愿在瓜分中慢性死亡的奥斯曼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但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各种社会问题已经让这个国家积重难返,为了苟延残喘,奥斯曼帝国不得不选择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妥协,允许一些国家宣布独立。
到了19世纪,民族主义的出现,激发了巴尔干半岛人民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开始形成,为了谋求独立,巴尔干各族开始团结起来,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年,在俄土战争中失败的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承认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保加利亚的独立。
年,实现统一后的意大利亟需向地中海沿岸扩张殖民,虚有其表的土耳其成了最理想的掠夺对象,意土战争爆发。在意大利人的设想中,在巨大的军事实力对比下,这场战争应该很快就能结束,但土耳其人在北非的抵抗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为了加快战争进程,意大利蓄意煽动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民族情绪,这使得半岛反土情绪空前高涨。
年3月13日,经过数次磋商,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签订同盟条约,规定两国将互相保护对方的领土完整,当一国遭遇战争时,另一国将毫无保留地予以帮助。该条约实际上针对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和对巴尔干北部虎视眈眈的奥匈帝国。
5月29日,保加利亚和希腊签订防御同盟条约,规定当任意一方遭到奥斯曼土耳其进攻时,另外一方将不遗余力的进行包括军事行动在内的援助。9月,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又和黑山签订了同盟条约,巴尔干同盟正式形成。
巴尔干同盟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抗南面的奥斯曼帝国,从而使各国取得彻底的独立地位,但由于巴尔干地区的特殊性,同盟在成立过程中受到了英国、法国和沙皇俄国的影响,这就导致各个心怀野心的大国掺杂其中,使局势变得复杂起来。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年10月8日,与奥斯曼土耳其疆域相邻的黑山第一个对土耳其宣战,随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三国也陆续对土耳其发出态度强硬外交通牒,要求其所有军队撤出巴尔干半岛。土耳其自然不甘心就此将巴尔干拱手让人,他们拒绝了最后通牒,开始在国内进行战争准备。
年10月18日,面对土耳其的强硬态度,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相继对土宣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按照巴尔干同盟的部署,战争将在南北两线发起。北线,保加利亚将在伊斯坦布尔方向以三个集团军的兵力进攻,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军队将与驻守在马其顿的奥斯曼军队开战;南线,希腊海军将在爱琴海海域对奥斯曼海军发起进攻,保证巴尔干同盟的制海权。
10月22日,巴尔干同盟北线军队正式对土军发起进攻。在当时,土军无论在兵员数量和素质还是武器装备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盟国军队,再加上同盟国军队在民族独立口号的加持下士气高涨,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仅22-24日三天时间里,就击溃了土耳其驻扎在巴尔干半岛的第一、三、四军。
24日,北线部队对土耳其马其顿集团军发起最后攻势,将该军团彻底打垮,北线战斗宣告胜利。
与此同时,南线的希腊海军对土耳其海军发起了爱琴海战役,经过激烈的战斗,希腊海军成功封锁了土耳其海军的出海口达达尼尔海峡,南线战斗也取得了胜利。年11月28日,在巴尔干同盟的要求下,土耳其被迫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同盟国军队乘胜进军,兵锋直指伊斯坦布尔。
然而,在巴尔干有各种利益纠葛的列强却不愿意让同盟国继续扩大战果。在沙俄看来,一个孱弱的土耳其比一个死掉的土耳其更有利于其在黑海出海口问题上的谈判;德奥两国从同盟国阵营的角度出发,也不希望属于协约国阵营的希腊和塞尔维亚在战争中变得更加强大。因此,在俄德奥三国的牵头下,巴尔干同盟不情不愿地和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议。
战争失败的消息传到土耳其以后,引起了全社会对政府的不满,年1月23日,青年土耳其党发动政变,建立了新政权,同时宣布拒绝接受由原政府和巴尔干同盟各国达成的和平协议。此举再次点燃了战火,经过两个月的抵抗,新成立的土耳其政权不得不再次接受失败,双方在伦敦重新签订了合约,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土耳其失去了除伊斯坦布尔附近之外的所有欧洲领土。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通过这次战争,巴尔干半岛人民彻底赶走了压迫他们长达五百年的土耳其人,结束了被外族统治的历史。巴尔干各族人民开始具有成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这也为日后地区矛盾的激化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以后,巴尔干同盟各国代表齐聚伦敦,商议领土分配问题。这本该是一场其乐融融的“分赃大会”,但由于各国无法在土耳其留下的土地分割问题上达成一致,再加上德奥两国从中作梗,使此次会议进展十分艰难。
保加利亚是巴尔干同盟的主要发起国,也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投入最多的国家,因此保加利亚认为,整个马其顿地区都应该成为其领土。这一提议引起了塞尔维亚的反对。塞尔维亚地处巴尔干中部,西边的克罗地亚占据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大部分港口,因此,塞尔维亚希望通过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从南面的马其顿地区获得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与马其顿南部接壤的希腊则希望得到与马其顿相邻的南部部分领土。
由于与会各国互不相让,伦敦会谈上火星四溅,始终无法达成让各方都较为满意的结果。最终,在各国的调解下,巴尔干同盟四国签订了《伦敦和约》,规定土耳其被占领土地和爱琴海岛屿的划分由英法俄德奥等列强来划定。
土耳其的失败让同盟国阵营在巴尔干地区的控制力急剧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德国和奥匈帝国利用巴尔干同盟国在伦敦会议上的矛盾,有意煽动各国反目,最终导致了巴尔干同盟国的分裂。
由于保加利亚在领土问题上的强势,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私下结成同盟,准备反对保加利亚,想从中分一杯羹的罗马尼亚在得到消息以后,也加入了秘密同盟。另一边,保加利亚也没有坐以待毙,从奥匈帝国那里要来了战争贷款,暗中进行战前准备。
6月29日,保加利亚对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发起突袭,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作为巴尔干同盟的发起国,军事实力最强大的保加利亚却在此次战争中众叛亲离,战争爆发以后,暗中与两国结盟的罗马尼亚加入塞希阵营,随后黑山也对保加利亚宣战。刚刚被赶出巴尔干半岛的土耳其人见有机可乘,也宣布对保加利亚开战,保加利亚在巴尔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站在保加利亚身后的奥匈帝国,本来准备遵守约定,出兵帮助保军进攻塞尔维亚。但是站在奥匈帝国身后的德国认为,一旦奥匈帝国出兵,那么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很可能演变成为世界大战,而此时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阵营还没有做好充足的战争准备,因此不允许奥匈帝国参战。至此,保加利亚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7月29日,面对实力强大的五国联军,保加利亚被迫投降,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8月10日,各国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签订合约,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保加利亚失去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的大部分土地,塞尔维亚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亚得里亚海入海口,希腊除了马其顿南部以外,还得到了克里特岛等地区,罗马尼亚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南多布罗加。作为战胜国,黑山和奥斯曼也得到了部分领土。
战后格局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由“分赃不均”引起的战争,它不再具有民族解放的正面性,反而加剧了巴尔干半岛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这次战争让罗马尼亚和黑山加入了协约国阵营,同时将保加利亚推向了与其对立的同盟国阵营。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最大获益者是塞尔维亚,此战过后,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在民族主义的催化下,一种“大塞尔维亚”的思潮开始在塞族人中广为传播,这让塞族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们产生了更大的冲突,也与奥匈帝国向巴尔干扩张的企图相抵触,奥塞冲突最终演变为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