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不同用途的建筑之都城园林桥梁等

2022/11/23 来源:不详

(住宅见前篇)

一、都城与宫殿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考工记》里所描述的格局,是中国都城及宫殿规划形制的配置精神的最高理想。但由于地形和其他现实因素,朝代不同,都城位置不同,规划也不同。

秦咸阳的离宫拓展而成,城廓随地形而作不规则的矩形平面。

隋唐的都城规划整齐,城作近正方的矩形,旁开三门,但皇城和宫城偏北,市位于东西,也有前朝后市不合。

宋代的东京,城分宫城、门城及外城三周,形制更加严整。

到了元大都时,城平面近方形,每面辟三门,皇城在中轴线偏南。另有中心台为全城的中心点,其旁设钟鼓楼。整体看来,元大都是第一个比较接近《考工记》标准的都城。

明代强调复兴汉文化,南京城因地理形势特殊,城作弯曲的不规则状。到明成祖重建北京城时,皇城的布局仿南京,但规模更宏伟。

北京城的内城作扁长方形,西北角略缩进。皇城内的外朝三殿、内廷三殿,左祖右社(皇城外,东边设太庙,西边设社稷坛),及唐以来的中轴御道、纵横街坊都很完备,比较接近理想状态。

在宫殿发展方面,秦汉的宫苑分布比较松散;北魏洛阳城和南朝建康城的宫城开始居于城中央;唐的宫城先位于城内,后拓展到北郊并附园林;元、明、清的皇城位居城中央,宫殿配置更严谨,皇城内有金水河及太液池的园林起调节作用。

至于一般城市,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北方城市多呈矩形,城内街道纵横垂直相交。南方城墙多呈不规则的矩形或圆形,与山川形势相结合。

清代画家袁江与袁耀所绘的苏州市街与运河码头图

市街店铺鳞次栉比,招牌多彩多姿,热闹非凡,表现了苏州在商业鼎盛时期的城市风貌。

二十世纪初南京的城图

从图上可看见自由形状的龙盘虎踞石头城,北有玄武湖,西南有秦淮河,南有雨花台,东有钟山,自然形势极优。城内偏东一带为明故宫,西边为商业区。

二十世纪初期的西安城市地图

从图上可见东西大街与南北大街相交于鼓楼,近代的西安城区只是唐代长安城的一部分,但街道系统仍保存唐代里坊街廓的格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西安航拍图

当时,城墙、城门及鼓楼都完整存在。中国北方城池多为长方形,城中东西大街与南北大街交点置二楼报时。

紫禁城内金水桥与午门

河水自西边三海流来,因西边在五行中属金,故称金水桥。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因位于子午线的南端,故称午门。

二、佛寺与塔

河南洛阳白马寺塔

中国佛寺始于东汉后期,洛阳白马寺被认为是最早的佛寺之一。北魏时《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洛阳有一千三百多座佛寺,最大的永宁寺按照印度佛寺的格局建成,前后依山门、塔及佛殿配置。塔藏舍利,是佛寺中最重要的建筑。塔及佛殿四周围以回廊,构成完整的范围。

南朝建康有“四百八十寺”,东晋初期已有双塔或塔殿左右并置的矩形。

唐代,在寺旁建塔,或另成塔院。佛殿渐渐成了主体,取代了塔。这意味着中国吸收了佛教后对教义有了新的解释。

北朝洛阳被视为佛都,后虽有武帝灭佛,但不久恢复全盛。“舍宅为寺”,贵族将住宅捐出为寺,故难免受到住宅布局的影响。

南朝多双塔制。

唐代虽崇道教,但佛教仍兴盛。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拆除了四千六百多座佛寺,位于深山者得以幸免。

宋、辽时期,佛寺兴盛。元代以后,因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被重视,平地佛寺逐渐衰落。

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达摩祖师将禅宗引入中原,对后来佛教产生极大影响,成为唐宋以后的主流,并为知识阶层所接受,促成了宋明理学的产生,融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建塔,最初的意义是为表人胜、起信或报恩,后世流为风水理论,择地建塔压邪。

佛塔的基本传入中国后,大约分为四种形式发展:

一、与楼阁相结合成为楼阁式塔,如应县木塔;

二、将半球形覆钵扩大可成瓶形的藏式塔,如北京妙应寺塔;

三、五座尖锥形立于高墓座上的佛陀伽耶大塔式的金刚宝座塔,如北京碧云寺塔及大正觉寺(五塔寺)塔;

四、阿育王塔,如宁波阿育王寺塔。

楼阁式塔是中国佛塔的主流,依构造分有木、石、砖、琉璃及铁、铜等种类。平面自初期的方形,演变为六角、八角及十二角。有的为实心,不能登爬。塔的层数有制度,如如来佛八级以上,菩萨七级,缘觉六级,罗汉五级等,但中国塔不依标准,多用奇数。

山西五台山龙泉寺石牌楼

四柱三间式,为求稳定,前后有斜撑蟠龙石柱,雕刻精细繁密,令人叹为观止。

福建永乐圣寿塔

建于宋代,为八角七级石构造,属于楼阁式塔,底层角柱雕刻天王与金刚力士,象征镇守八方。

河南少林寺塔林

为唐宋以来一千多年间高僧的墓塔群,造型简单,数量极多。

广胜上寺飞虹塔

塔墙面布满琉璃装饰,包括菩萨、罗汉、金刚、力士及龙凤等造型,釉色饱满,造型成熟。

承德外八庙须弥福寿庙

琉璃牌楼是一种利用彩色陶片贴于砖石造牌楼表面的作法。

三、园林

在中国人的处世观念里,存在着一股明流和一股暗流。明流是儒家封建体系中的礼教精神,体现在对称形式下发展的中国建筑上;暗流是道家的自然主义精神,体现在变化多端的自然式园林中。互为调剂,创造出折中含蓄的中庸文化。

中国的园林分为帝王的苑囿及民间的私园。“囿”、“上林苑”、“甘泉苑”都是帝王的苑囿,多位于郊外,且与离宫结合为一风景区。六朝后,士大夫崇尚清淡,出世风气弥漫,引发一种娴雅的艺术观,宅第旁出现庭园以为休憩吟咏的场所,私家园林兴起。

中国园林处处充满了情感,一般而言有三大特色:

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自然式布局的精神;

二、具备多样功能,制造不同空间以满足游憩、聚友、宴客、听戏、居住和读书的需求;

三、“无园不石”,创造假山,为园林空间与景观的变化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明清时期的园林以江南及北京为典型。江南的扬州、南京、苏州、杭州、无锡一带产生了很多私家园林。而北京主要是皇帝苑囿。还有热河的避暑山庄。

江南园林兴盛,有其特殊背景。江南经济发达,富商云集,文风亦盛,适宜的自然条件,促使各地兴造园林。明代的计成和清代的李渔都是优秀的造园家。

江南园林主要有以下基本的设计原则:

一、园景适当分区,使各区各具特色。界分景区多以墙垣、假山、树木、楼阁、廊或漏窗为之;

二、依需求及条件突出一个主区,使其成为全园的重心,一般以水池作为主区;

三、建立各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成为有机的联结,表现疏密松紧的空间转换过程,一般常用门洞、长廊、曲廊、庭院作为转换的过渡;

四、各区经适当的关系联结后,自然出现观赏路径;

五、运用“借景”技巧。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经验。手法包括远借、近借、仰借和俯借。

六、利用路径的转弯、曲折或高低起伏来增加景物空间的层次感,“造园如作文,必使曲折有法”。移步换景,层层展现;

七、“对景”技巧的运用,有意使两个主景或建筑物互相对照呼应;

八、以水为主区的主题时,常以路径环绕,贯以小桥,或绕以游廊,可收到不同角度的池景或倒影;

九、水面的处理称为“理水”,要考虑如何大小聚分,通常以聚为主,分为辅;

十、假山的堆叠,可作为地形骨架或主景,也可划分空间。有主峰、次峰及配峰的群组关系,“垒山之艺,非工山水画者不精”。

十一、建筑物类型众多,常有厅、堂、房、斋、馆、楼、台、轩、阁、亭、树、廊、桥、石舫等。

十二、植物栽植方面,考虑位置、种类、形态及季节,不同季节产生不同的情景,“深竹户,小山房”。

北京恭王府假山

以许多石材叠砌,构成山径、山洞、峰岫悬崖等地貌。假山始于汉代,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山成为后世模仿的源头。

广东番禺余荫山房

岭南园林代表,八角形的茶厅是全园的核心,各面设窗,绿意袭人。

苏州网师园

原建于南宋,以水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亭阁,并以松竹暗喻季节。

网师园山墙

高低起伏,象征山峰,园池反映倒影,形成山水风景。

四、陵墓、牌坊及桥梁

1、陵墓

南京丹阳南朝将军墓前的石雕

河南巩义北宋皇陵

中国古代的陵墓,自秦至北宋均有明显的轴线,明代首用公共神道,而方城明楼与墓丘相结合,其下就是地宫。清陵大体沿袭明陵,但后死的后妃不合葬,另于帝陵旁再建后陵。

2、牌坊

皖南石牌楼群

曲孔庙的石牌楼

浙江东阳的大夫第,入口为五山牌楼

牌坊的起源应为衡门,两柱上加一横杆而成。若将两柱改为华表,则为乌头门或里坊门,其下装两扇门,后代发展为棂星门。牌坊加上屋顶则为牌楼。

明清牌楼依建材分为木牌楼、石牌楼及琉璃牌楼。

木牌楼多作三间四柱七楼式。石牌楼的形制模仿木牌楼,石柱前后需置夹杆、石狮或抱鼓石,多用于陵墓。琉璃牌楼内部是砖造,外贴五彩琉璃。

独立的牌楼除了置于陵墓前或祠庙前。也可以置于桥头或街口,有壮观瞻并收教化的作用。仪典性的产物,带有悲壮色彩。

3、桥梁

广西侗族风雨桥

福建连城县云龙桥

浙江泰顺木拱桥

中国桥梁有木板或石板平桥、浮桥、拱桥、飞桥、廊桥及索桥等形态。

石板平板桥下置石墩,立于水中,上置大块石板而成。跨度有限,多用于园林中。

浮桥是并列数十艘舢板,上架木板为桥。

拱桥,又称为券桥,多以石块砌成半圆拱、弧形拱或双心拱。

飞桥以木梁相搭,两岸层层挑出成拱状,中间不用支柱。又称为虹桥。

廊桥多出现在南方多雨地区,为保护木板桥面,在桥上加盖长廊式的屋顶。

扬州五亭桥

西南一带因河谷深、水流急,不便在水中立墩,发明了竹索桥或铁索桥,原理类似于现代的吊桥。

都江堰竹索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19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