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强国栋梁深聚焦人民
2023/8/29 来源:不详图①: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北京理工大学师生组成的“与时俱进”群众游行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图②:年3月,参与新冠疫苗研制的北京理工大学团队正在开展实验研究。图③: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无人驾驶大学生方程式赛车。
图④: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为在校学生举办线下毕业典礼。资料照片
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一台T—34“老坦克”在新落成的国防文化主题广场上隆隆驶过;
中心花园的徐特立雕像,在晨光中静谧安详,与延安精神石相映生辉,厚重沉静。
一动一静间,映照出北京理工大学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的精神风貌。
延安精神,薪火相传。整整80年,时光流转、校址迁移、校名更替,这所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大学,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立德树人
“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
“做原创的!做最好的!这不仅是北理工的目标,这是中国汽车人的目标!”年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夺得冠军的北理工“中云智车”代表队誓言铮铮。
凭着“做中国人自己的”这股劲,80年来,北理工坚定地走出了一条“红色育人路”。
回望建校之初,年,经党中央批准,北理工的前身——自然科学院诞生,由李富春、徐特立等先后担任院长,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培养具备基本科学知识、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革命通人、业务专家”,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先河。在延安的5个春秋,为新中国建设储备了一大批业务专家和领导骨干。
“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录取通知书上的几个字,鼓舞着王小谟院士、毛二可院士和朵英贤院士等一大批新中国初代“红色国防工程师”一生为国奉献,矢志不渝。
年,学校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承担起新中国第一批兵工专业、第一批火箭导弹专业的建设重任,为我国国防工业的教学、科研和生产输送专业人才。
不忘初心、铭记历史。北理工始终根据党和国家的需求,抓住立德树人根本,在人才培养中注入红色基因。学校把校史教育作为师生的“入校第一课”,融入强国使命和专业特色的课堂,让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德育答辩”活动更是全过程、全阶段激发学生的报国情怀。
“赴基层,入主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80年来,北理工已先后培养30余万名毕业生,包括50余位院士及各行业大批优秀建设者。近年来,毕业生到国家重要领域、重点单位和基层一线就业比例超过60%,众多学子志愿投身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
从“神八搭载”到“长七搭载”“天舟搭载”,再到“SpaceX龙飞船搭载登陆国际空间站”,北理工生命学院博士生杨春华成为中国空间生命科学研究中多项“第一”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在他看来,“北理工人就要为国分忧,为国争光!”
近年来,北理工实施以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书院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改革,全面实施“寰宇”计划,形成了“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更多“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
“从年在延安诞生,到21世纪的今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学校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践行在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中,一刻未曾懈怠。”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说。
强国使命
“科技立功是践行强国使命的最大特色”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北理工自主研发的一款具有自动“杀毒”功能的口罩,引发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