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科技创造希望

2023/5/3 来源:不详

儿童白癜风能治么 http://m.39.net/pf/a_4549560.html

4月29日,搭载着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发射场外,西安交响乐团在海滩演奏庆贺。人民视觉供图

8月16日,江苏句容,市民雨中排队后接种新冠疫苗。人民视觉供图

8月11日,杭州,一位小朋友在浙江美术馆的《算法速成斑》特展上的“抱堡球”里通过VR眼镜观看不同算法下的AI世界。视觉中国供图

编者按

科技创新就像一个巨大的引擎,拉着年奋力拓开了时空的深度和广度。

仰望星空,我们沿着星辰大海的征途,于深邃幽远的蓝色深空摘取硕果:在太空安了“家”;去火星探了“路”;上一年带回来的月球“土特产”也迎来了重大研究进展。

脚踏实地,我们洞悉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在生命力旺盛的绿色大地播种希望:以疫苗为武器与新冠病毒继续交战;用“双碳”行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元宇宙为框架探索虚拟世界的可能性。

回归基础,我们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在逐渐完善的科技政策中雕刻光明:力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动真格”查处学术不端;进一步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科技创造希望。年即将翻篇,站在岁末,我们盘点这一年科技名场面,与之相拥再次开启未来之门。

科技创新就像一个巨大的引擎,拉着年奋力拓开了时空的深度和广度。

仰望星空,我们沿着星辰大海的征途,于深邃幽远的蓝色深空摘取硕果:在太空安了“家”;去火星探了“路”;上一年带回来的月球“土特产”也迎来了重大研究进展。

脚踏实地,我们洞悉人类社会发展需求,在生命力旺盛的绿色大地播种希望:以疫苗为武器与新冠病毒继续交战;用“双碳”行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元宇宙为框架探索虚拟世界的可能性。

回归基础,我们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在逐渐完善的科技政策中雕刻光明:力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动真格”查处学术不端;进一步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科技创造希望。年即将翻篇,站在岁末,我们盘点这一年科技名场面,与之相拥再次开启未来之门。

---------------

仰望星空

中国人在太空有“家”了

一颗泡腾片如何获得举世瞩目的命运?在中国航天员王亚平的手里就可以。

12月9日,王亚平在距离地球约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天宫”,将一颗不起眼儿的橘黄色泡腾片,塞到漂浮在天和核心舱的蓝色水球中,展示太空奇妙的科学现象。“好美!”随着泡腾片欢乐的小气泡沸腾起来,蓝色水球变得越来越像地球,在地球上观看“天宫课堂”直播的男女老少也沸腾了。显然,那不仅是因为科学迷人,也不仅是因为天地直播竟毫不卡顿,更因为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一次进行太空授课。

20世纪晚期,中国曾要求加入多国联合打造的国际空间站,未果。于是,中国自立门户。年,中国确立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建成空间站是其中的重要目标。29年后,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中国人在太空有“家”了。与国际空间站相比,“天宫”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有中国特色,够用、好用。

这一年,6位航天员先后去太空“暖房”。6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行乘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出发前往空间站,中国人第一次进入自己的太空家园。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成为“天宫”的第二批“住户”。

在自己家的空间站驻留,不只关乎扬眉吐气,还关乎人类未来命运。“天宫课堂”呈现出空间站在轨生活的真实场景,新鲜的苹果、熟悉的微波炉,以及时尚的健身器材,都让国人对未来可能到来的太空生存平添信心。特别是对小朋友来说,当太空探索被浓缩成一堂课,当太空科研具化成他们小手里的橘黄色泡腾片,未来便不再遥远。孩子们有理由相信:星辰大海,任我航行。

火星有了中国的足迹

3个中年男人抱头而泣的画面何以刷屏?因为他们让中国研制的探测器第一次成功拥抱了火星。

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消息确认后,该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和探测器系统总指挥赫荣伟,在地面飞控中心,流着眼泪拥抱庆祝。其实不只他们仨,在场的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哭了。

为了生存,地球人一直在寻找新的出路。有人认定,我们迟早要移民到外太空去。作为一颗和地球有诸多相似之处的行星,火星被寄予厚望。火星真是地球的未来吗?要到上面去看过才知道。在中国之前,苏联、美国、欧洲、日本、印度都尝试过。中国也愿意,并且有能力为人类认识宇宙,贡献自己的智慧。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年开始前期研制,年立项,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中国自此迈出行星探测第一步。

但火星好远。天问一号沿着“霍曼轨道”向浩渺深空行进,它要“暴走”7个多月,才能被火星轨道捕获。而且,一个合格的火星探测器,必须懂得“独自长大”——探测器在离开轨道着陆火星的过程中,有大约7分钟会和地面“失联”,只能靠自己“盲降”。这也是火星探测任务成败的关键,人类此前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大多折戟于此。

所以,当天问一号终于投入火星的怀抱,当航天人兑现了对祖国的承诺,当人类探测火星的历史被成功续写,许多人哭了。正如张荣桥所说,这眼泪既咸又甜。

月球“延寿”8亿岁

研究一把土也能轰动全球?是的,如果这把土是月亮上的土。

一年前,嫦娥五号从月亮上抓了一把土回来。今年这件事有了续集。中国科学家通过嫦娥五号采回的月球样品,破解了月球“晚年生活”的部分谜题。

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研究发现,月球的岩浆活动一直持续到距今约20亿年,这意味着月球的寿命比此前推测的又延长了约8亿岁。这一结论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晚年”演化历史认知的空白。

这个重磅成果的研究对象,是一小撮看上去毫不起眼的黑色粉末。这撮粉末得来殊为不易。我国年开启的嫦娥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步走。年,着陆在月球风暴洋西北处吕姆克山附近的嫦娥五号,首次完成我国地外天体采回任务,拿回了克“月球土特产”。

数克黑色月壤被放在小玻璃瓶中,送到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它是那么轻,轻到仿佛手上只有瓶子的重量,但它又那么重,因为里面承载着宇宙光阴的故事。科学家相信,风暴洋的“土”里,藏着月球“晚年生活”的秘密。他们想为月球距今30亿年以来的历史,增添一些中国的突破。

参与此次研究的青年研究员杨蔚说:“要知道,有些80后自从进入研究所就在研发相关技术,十年磨一剑,只待今天!”他们“兴奋得睡不着觉”。40多人昼夜接力,7天就完成了相关实验分析工作。最终,中国科学家不负众望,让人类对宇宙的演化,又多了一点了解。

脚踏实地

中国抗“疫”有温度

年,人类继续和新冠肺炎疫情缠斗。鸡蛋、牛奶、香油、挂面肯定想不到,自己有生之年能和新冠疫苗摆在一起。这一年,在充满人情味儿的中国抗“疫”过程中,“打疫苗,送鸡蛋”等场景确实发生了。

随着各国新冠疫苗研制成功,群体免疫策略成为可能。世界卫生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邵一鸣曾表示,超过80%的人接种疫苗,才能建立群体免疫屏障。

不过,面对新鲜事物人们总是容易迟疑。为了鼓励大家打疫苗,各地绞尽脑汁,在诊所门前挂起“打疫苗,送鸡蛋”的大红条幅,在楼道口贴上“打疫苗,领牛奶”的最新通知。免费送健康的同时,还附赠一份温暖,消弭了普通老百姓和高科技产物之间的距离感。

事实上,当我们又打疫苗又拿鸡蛋时,在全球范围来看,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并不乐观。

1月13日,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成为该国接种新冠疫苗的第一人,他卷起白衬衣注射中国疫苗的照片,被印在了红底和蓝底的纪念邮票上。

这是中国人努力缩小“免疫鸿沟”的一个缩影。

10月1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代表75个国家呼吁各国加强团结,实现疫苗公平分配。12月3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说,中国迄今已向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18.5亿剂疫苗,“是向世界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

然而,当我们和世界人民一起努力抗“疫”时,病毒也在疯狂反扑,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变异毒株相继流行。

显然,在抗击新冠病毒的路上,我们须与科学为伍,团结一心,才可能胜利。

“减碳”为了生活更美好

9月,多地“拉闸限电”的信息刷屏。有网友质疑,是不是上半年“能耗双控”目标没有达成,在“赶作业”?尽管部分专家认为这并不是停电的根本原因,但“减碳”可能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仍旧引发了广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38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