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只有不可复制的成功,没有真正的
2023/3/16 来源:不详收录在《三体艺术插画集》中的芒朔作品《红岸》
“科幻元年”四个字,从年至今提了四年之久,然而,风迟迟未到也成为行业内共识。直到年,行业内外普遍感觉到了“这次有点不一样”。
过去一年的最新数据或可说明问题:年中国科幻大会上由南方科技大学发布的《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仅年上半年中国科幻产业的产值就已经接近亿,相当于年的产值。
年伊始,《流浪地球》创下的46.55亿票房,意味着今年中国科幻产业的总产值将会翻番。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中国科幻产业通向未来的第一扇门,资本不再迟疑,开始蜂拥而入。
然而,当五线城市的“小破球”迷和一线基金的投资经理都已经被“风口”吹醒时,只有科幻圈自己知道:《三体》是中国科幻难以超越的孤峰,《流浪地球》的成功更是不可复制。
当我们谈论“科幻元年”时,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是价码飞涨的科幻IP,一拥而上的科幻影视,地方政府雄心勃勃的科幻基地,却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中国科幻离全面崛起还有多少光年的距离。
虽然《三体》大获成功,却只是一枝独秀,并未带动本土科幻文学全面进入大众视野;虽然科幻题材成为影视行业的“新宠”,但离成为古风、仙侠那样成熟的工业体系还有很远的距离;虽然“科幻”正在成为国产游戏争相贴上的标签,但年的最佳科幻游戏还是只能颁给《王者荣耀》;虽然《流浪地球》的周边众筹超千万,但除了这两个头部IP之外,十万,仍然是科幻衍生品的天花板……
即便如此,一大批中国科幻的有生力量正在悄悄集结,在传统科幻圈视野之外的地方潜滋暗长。
美国的科幻黄金年代早已远去,人们期待着,下一个科幻的“黄金年代”能否出现在中国?
在科幻热的“虚火”之下,钛媒体试图通过整体视角,来全面盘点和解构中国科幻产业各个环节的发展现状,同时以美国科幻产业的发展脉络为镜鉴,找到中国科幻的时空坐标及努力方向。
文学:本土作品尚未“出圈”,科幻网文“虚火”旺盛
从年第一篇科幻小说被引入中国,近年来,中国科幻走过了几次波峰波谷,却至今未能迎来自己的“黄金年代”。
晚清之时,“声光电化”等与魔法无异的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乘坐热气球、潜水艇上天入地的幻想也在扎着辫子的国人头脑中生根发芽;民国之时,中国第一流的文学家投身科幻创作引介,科幻文学成了演绎国族忧患之思的“思想实验室”;改革开放之初,科幻成了“科学春潮”上最闪亮的一朵浪花;今天,科幻成了新太空竞赛时代,大国崛起的国民精神之寄托。
反观美国,早在上世纪40年代,在冷战疑云、核子幽灵和太空争霸等“时代精神”的刺激之下,科幻开始迎来自己的“黄金年代”。
与中国科幻起于文化精英“新民”理想不同,美国科幻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大众文化,也在时代思潮和科技进展的双重变奏下不断演化,从文学向影视、动画、游戏等艺术形式不断溢出。
虽然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早已远去,但科幻已经无孔不入地渗入影视、游戏、娱乐等文化版图中。虽然并没有专门报告统计美国科幻产业总产值,但科幻元素是美国流行文化横扫全球的主力军。
《惊异故事》封面(来源:goodreads.